自律:懂得管理自己,讓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清醒、自律、明事理、知進退。
吃不了自律的苦,就得受平庸的罪。
學會克制,學會約束,學會放下,讓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一點。
做到了,就是人生的主人。
導讀:為什麼要自律,你們是怎麼做到自律的?
自律是通往自由的唯一的路徑,很多人活著是為了改變世界,而改變世界的核心在於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前提是苦行僧一般的自製和意志下的嚴於律己。
當我們擁有主宰自我的力量,找出內心的真正所愛和追求的目標,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自律:根植於內心的修養,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將自律融入你的生活,時間會給你最好的反饋。
我們常常因為自己不夠有毅力而責怪自律太難,實際上是我們在自以為的自律中艱難支撐,幻想著如此不易的自律必然能換來豐厚的回報。
所以會因為健身運動一時不見成效而無奈放棄。
會因為練習了無數遍講稿卻依然無法流利作答而感到分外沮喪;
也會因為“明明聽過了很多道理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而感到無所適從……
但殊不知,熱愛是自律背後的精神支柱,有熱愛支撐的自律從來不需要費力堅持。
那麼怎樣才算是真正的熱愛呢?電影導演張小北只回答了四個字——甘於平凡。
當我們品嚐過最好的果實、也見識過最壞的結局之後,依然能尊重自己內心的選擇,便可以稱作是熱愛了。
因為內心有熱愛,我們始終願意堅持追隨本心,因此能跨過一道道在別人看來極其艱難的坎,實現一個個在別人眼中幾乎不可能成真的夢想。
人們總說歲月是一把無情刀,但卻偏偏對才子佳人“刀下留情”,其實不是歲月看人下菜碟,而是一些人用一腔熱愛重塑了自己的人生,也撼動了歲月。
憑藉出眾的才華和顏值,年僅二十歲的王力宏以優質偶像的形像出現在大眾面前,健身、素食、運動和護嗓一樣不落。
如今王力宏已然邁入四十大關,依舊能夠為觀眾呈現一次又一次精彩的現場表演,究其本源不是功名利祿的誘使,而是他對音樂事業持之以恆的熱愛。
所有的優秀背後,都是苦行僧般的自律
好的堅持,本身就是一種自律。
我們總覺得別人的成功來得過於輕鬆,如果自己擁有同樣的條件,可能取得更輝煌的成就,但實際上每個人的起點幾乎是相同的,很少有人出生便帶有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一個人的自律中藏著無限的可能性,自律的程度也決定著其人生的高度。
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自三十歲開始寫作,在將近四十年間創作出了大量經典的文學作品。
村上春樹有一個特別的寫作習慣,那就是每天寫到四千字就會停下來,此外會拿出一個小時用來跑步,也正是因為保持著這種高度的自律,他才有精力持續產出優秀的作品。
反觀當今社會的大多數年輕人,不甘心流於自己的現狀但又不思進取,用網絡上的流行段子來形容——“間接性躊躇滿志、持續性混吃等死”。
我們大多數人往往只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一面,卻忽略了這些人為此付出得近乎自虐般的努力。
六點的清晨,當我們躺在被窩裡睡著懶覺時,別人已經羅列好了一天要完成的事情,並開始一件件地按計劃執行。
十點的夜晚,當我們蜷縮在沙發上興致勃勃地瀏覽著朋友圈時,別人在備忘錄裡勾選一件件已經完成的事項,臨睡前還不忘看幾頁書。
正如《認知突圍》一書中提到的:“所有的懶惰、放縱和自製力不足的根源都在於認知能力受限。”
一個人越自律,那麼他的認知能力也就越強,而人和人的差距往往就是這樣逐漸被拉開的。
追求自律,是為了更大的自由
不是優秀才自律,而是你自律了,才會變得優秀。
就自由和自律而言,兩者緊密聯繫在一起,自律是自由的前提,追求自律就是為了更大的自由。
許多人對“自律”一詞有著刻板印象,認為強調自律就要迫使自己服從某些原則和規矩,也意味著將壓縮一定的個人自由,因此不願談及更不願付諸行動。
但實際上追求自律並非意味著過上“苦行僧”一般的生活,相反,是因為自律真正的價值在於它能帶來更深層次的自由與自主,讓我們體驗到更長久的幸福感。
自律的人之所以能夠成功控制自我,並不是因為他們在誘惑面前被動抵抗的能力有多強,而是因為他們在識別出身邊的誘惑時能聯想到自己的長遠目標,能更加抽象冷靜地評估當前形勢。
薛定諤將生命稱為“不規律結晶”,認為其是界於穩定與不穩定之間的存在,這種存在的載體正是後來發現的DNA。
由此我們也可以推導出,人的自由與解放並不是脫離一切絕對的束縛,而是把握穩定和靈活之間的平衡。
倘若我們為了追求快樂而一味地按照個人想像生活,不願承受痛苦、煎熬和決斷並存的人生,那麼我們的生命必然是不完整的。
有一句話叫做越努力,越幸運,
越自律,越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