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易給自己貼標籤

別輕易給自己貼標籤
value101 2019-10-17 檢舉

 

「四川人是不是都能吃辣」「我只是運氣不好而已」

以偏概全是什麼意思呢?抽取整體的一部分,用來作為對整體的判斷和認知。

它的原因也很簡單:大腦難以處理「多因素」,

因此,只能把其中某一個因素放大,來簡化對不確定性的認知成本。

它大多數時候會導向刻板印象。這是一種方便的思維捷徑,

但如果僅憑刻板印象行事,我們永遠都難以真正理解外部的世界。

 

心理過濾: 「我早就說過我不行吧」「我早就知道它會失敗」

心理過濾是指:從已有的事實或觀念中抽取一部分,來支持自己的信念

—— 往往是負面的信念。在這種思維的驅使下,我們會在大腦裡建立一個篩子,

只允許那些「符合錯誤信念」的念頭經過。

久而久之,它就會愈發強化我們的觀念,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大腦懼怕損失,大腦厭惡損失,

因此,它需要告訴自己「這部分損失是可預見的」,

亦即,強行把不確定性轉化為確定性,來「強化」自己的抗風險能力

— — 儘管那隻是一種妄想。

 

條件思維: 「我必須在5點前完成任務」「我不得不這樣做,否則就會釀成大禍」

條件思維是一種負擔。它是「自主性」的天敵,會束縛住我們的腳步,讓我們遵從外界的指示行事。

原因也並不復雜:我們不願意承擔「自主選擇」的後果和風險,

因此,我們把選擇轉化為「條件限制」,讓自己從「我要做」變成「我不得不做」,從而撇清自己的責任。

……

 

類似的認知偏差還有很多,不一一列舉了。大家可以看到,

基本上,都來自大腦對不確定性的恐懼,以及「想走捷徑」的思維。

正是這種思維,讓我們陷入誤區,徘徊在負面的想法和信念之中。

那麼,如何改變這種情形呢?

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重建我們的認知。

第一步,先把自己身上的標籤,無論是別人給你貼的,還是自己貼上的,全部撕下來。

我們總是喜歡給自己歸類,喜歡遵循某一種固有的模式去生活和工作,害怕成為「異類」。

但也恰恰是這種行為模式,束縛住我們自己,讓我們陷入類別的桎梏和限制之中。

 

簡而言之:

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會按照這樣的模式去生活,從而真的成為這樣的人。

這就是一個負向的系統迴路。

如何打破這個迴路呢?請撕下自己的標籤—— 把「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的認知丟掉。讓自己「歸零」。

取而代之的是什麼呢?

我會建議 你,用這個 「BHDW模型」, 來幫助自己規劃和思考:

Be: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Have:為了成為這樣的人,我需要實現什麼目標?

Do: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需要採取什麼行動?

under What:在這個過程中,我需要遵循哪些原則?制定什麼樣的標準?

這是我經常使用的模型。它可以幫助你,去關注 那些真正有用的事物,避免畫地為牢。

改變自己的認知,從「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如何才能改變現狀」的思路中走出來,

把目光聚焦到可能性上面,去思考「我能夠做些什麼」「我可以爭取到什麼」

— — 這才是一種更積極、更有效的思維方式。

最後,簡單介紹幾個技巧,希望對你有用。

 

1. 可能性區域

大多數情況下,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我們往往看到的,都是最極端的那一面。

我們會想像最壞的後果,沉溺在焦慮和壓力中,一遍遍反問自己:

萬一它發生了,怎麼辦?

這叫做災難性思維。它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種能力,用來應對環境風險。

但在現代社會裡,它帶給我們的,更多的是無謂的壓力。

如何應對呢?不妨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事情最糟糕的結果是什麼?

事情最好的結果是什麼?

事情最有可能的結果是什麼?

這三個問題不是憑空拍腦袋決定,而是需要蒐集信息,慎重判斷,考慮諸多可能性。

這個過程,其實也是讓自己平靜下來,慢慢調整認知的過程。

只要你發現事情「並非只有最不好的那一面」,就能非常有效地減輕自己的壓力。

 

2. 重新定義

這個技巧,可以結合 上面「重建認知」使用。

舉個例子:「我是一個性格古怪的人,所以沒有人會喜歡我。」

那麼,不妨先問自己:什麼叫做「性格古怪」?它的定義是什麼?

然後,列出你認為自己「性格古怪」的證據,一條條寫出來。

你或許會發現:感覺自己很奇葩,但這麼一寫出來,似乎、好像、大概……其實也沒那麼多?

下一步,針對你列出的每一條證據,問自己:它是否有別的解釋?別人會如何看待它?

最後,再重新回到「性格古怪」的定義,問自己:經過這麼幾步之後,

你在多大程度上,仍然認為自己「性格古怪」?

經過以上這個過程,我想,你一定能對自己,有一個重新的認知。

 

3. 魔鬼辯護人

這是一種我自己經常使用的方法。

什麼意思呢?簡而言之:哪怕你覺得自己的看法是「相當正確」的,也不妨試著站在對立面,為對立的觀點辯護。

試著去蒐集相應的證據,列出邏輯支撐和論證,甚至提出天馬行空的可能性,來想辦法強化對立觀點,弱化你原來的立場。

這既是一種思維鍛煉,又能非常有效地幫助你從更高層次鳥瞰全局,從而更客觀、理性地認識自己。

 

4. 重定向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技巧:把「我應該」「我必須」,換成「我可以」「我能夠」。

是不是看起來很簡單,毫無技術含量?但即使是這樣輕描淡寫的一步,

也能夠有效地幫你鬆綁,重新激活你對掌控感、自主性的感知。

例如:

「沒有時間了,我必須今天把它做完」→

「我可以在今天之內把它做完」。

「今天又要忙了,一大堆事情等著我去做」→

「我有足夠的時間完成最重要的事情,讓我看看可以做些什麼」。

「我沒有別的選擇了,只能這樣做」→

「這是我的選擇,我決定要這樣做」。

慢慢練習這種方式,直到習慣,你會發現,許多原本以為的「沒有辦法」,其實都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當你能夠直面「一切都是我的選擇」時,

許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改變認知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一起加油。

對今天的文章有什麼想說的嗎?

歡迎留言 和點「在看」,給我一些反饋喲。: )

智識學院的主頁又更新了

裡面有許多有趣的東西喔

THE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