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玩,人類未來30年最重要的能力

會玩,人類未來30年最重要的能力
value101 2019-10-15 檢舉

 

“duce”是引導,“tion”是名詞,本意是引導出來。

所謂的教育,就是把一個人的內心,

真正引導出來,幫助他成長成自己的樣子。

 

講一個故事

1956年,一個美國黑人小姑娘想去自己社區裡面的白人學校被拒絕。

因為當時白人學校和黑人學校,是不能混合的。

她的父親是一名律師,憤而起訴。

官司一直打到了美國聯邦大法院,

6位大法官坐到一起討論,

把黑人和白人隔離開來,

到底是否違背了美國的憲法。

這也是心理學第一次作為測量學科被引證。

通過實驗看到,當把白人和黑人隔開來之後,

雖然孩子只有4歲,依然可以清晰地認識到,

白人比黑人好。

於是大法官們做了一個定論,

這也是美國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

這個法案的執筆人叫布朗,

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

闡明了教育的觀點:

教育是幫助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

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

(注意:是孩子本人的幸福,

不是他家的,不是他的學校的。)

教育不是為社會機器塑造一個合適的螺絲釘。

教育應該是傾聽孩子的聲音,

幫助他成為他自己

幫助他在未來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現在我們所有的教育都是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但是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今天的小學生最需要小學所教的能力,是什麼時候?

 

不是高考的時候,而是35歲的時候,

這一輩子他在職業最頂峰的時候,

最需要運用到的:從小到大學習的人際技能。

所以今天所講的人才,是要適應他35歲,

也就是2040年的社會,而不是適應16、

18歲高考時候的人才。

2040年的職業環境會是什麼樣子?

 

會玩,人類未來30年最重要的能力

 

第一個改變是從信息時代轉向概念時代。

在過去20年間,在信息時代的很多重要工作,

在未來20年會極大程度被電腦所取代,

而到那個時候,

所有做這些工作的人都可能面臨失業。

比如現在趨之若鶩的銀行櫃員,

五年、十年之後,這個職位會越來越少,

如果你沒有別的技能,會非常尷尬。

 

邏輯分析能力是信息時代的核心,

而概念時代是什麼呢?

是高概念化、高感性的人才。

 

舉個例子,麥肯錫是全世界最大的企業諮詢公司,

1993年員工有67%是MBA,

2003年這個比例已經降到了41%。

現在10年過去了,還在繼續往下降,

那麼是什麼人填補了麥肯錫這些頭腦一流的MBA呢?

是麥肯錫增加了很多MFA(Masterof fine art),

就是藝術碩士。

麥肯錫意識到,他們的調查報告,

必須要用藝術的方式來表達,

於是很多MFA慢慢替掉了MBA。

更加好玩的是,有幾個公司近幾年很火吧。

一個是蘋果,蘋果靠什麼,靠程序員,靠工程師嗎?

不是,靠的是好的理念,是不是靠概念取勝的呢?

第二個小米,小米靠什麼?

小米背後沒有很雄厚的產品工廠,

但最核心的是依靠很雄厚的粉絲營銷和參與感,

是不是靠感知來運作的,是不是靠邏輯呢?

再比如海底撈的服務。

 

信息時代向概念時代推進的時候,

那些原本僅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

基本逐漸就會被電腦所替代,越來越貶值,

而那些只有人能做的工作,

才能夠真正的做起來。

計算可以被電腦完成,但是創意不能。

 

第二個改變就是改變會更多、更猛,更快、更不可測。

2010年,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是2.97年,

世界五百強是40年,而世界一千強是30年,

而我們的職業生涯至少也有30多年,

這意味著如果你一畢業就創業,

一創業就創成了世界五百強,

那麼在你退休的時候,公司正好倒了。

所以當世界五百強都只有40年壽命的時候,

你就會更明白,未來的孩子不可能不換工作,

他這一輩子,一定會至少換5-7份工作,而且換2-3個行業。

其實不僅公司命短,行業的命運也如此

一輩子在一個公司,一個行業會變得越來越難,

這個時候,如果我們還教他在大學期間,

做好一個專業,

你覺得是不是有可能是對他的詛咒,是在害他呢?

 

第三個改變,是以幸福與自我實現為核心的生涯。

中國和美國的GDP,2008年中國人均GDP是3400美金,

2013年人均6470美金。預計到2016年中國人均GDP到八千美金,

2025年中美GDP就會接近,2040年就會持平。

在經濟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現象,

3000美金是一個國家開始現代化的界限,

意味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掙脫了貧困,開始過得小康和幸福。

8000美金也是經濟學上公認的一個拐點,

在這個點之後,幸福和經濟收益,

沒有顯著的正相關,

也就是說我們不管怎麼掙錢,都不會過得更加幸福。

我們的幸福感,不會隨著我們的收入上升。

所以下一代人,一定不會像我們這代人,

追求房子,追求安全感,追求生存,追求賺錢,

 

他們會真真正正的代替我們,

開始追求幸福,在我們看來有點小奢侈。

現在的90後主要需求是什麼?

90後是第一批公開在網絡上承認自己是腦殘、

屌絲,承認對方是女神。心理學上,

一個人的內心要極其的強大,才敢自貶到這個樣子。

現在的90後呈現出強烈的自我實現需求。

90後從開始的安全感走向自我實現、

被認同的需求,雖然有一點稚嫩,

但他們去追求個人成長和存在感,

是歷史趨勢,與外界的環境完全符合。

未來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

 

第一個:從理性到感性。

著名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

未來有六種技能:

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

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

還有你需要會玩,你需要找到意義感。

當2040年,活的很好的人應該是這樣:

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

有人味兒,會玩兒,而且有點自己的小追求。

 

第二個:從規劃到創造。

未來我們給孩子最大的傷害,

莫過於在所有需要做最重要決定的時候不讓他做,

小學不讓他做,大學不讓做,

媳婦不讓他挑,房子不讓他選,工作幫他找好。

於是到他35歲那年,

真正面臨他的職業變化的時候,

你什麼都不懂,而他一次選擇都沒有做過。

所以一個真正較恰當的人生態度,是適應比規劃更重要。

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定一個三到五年的計劃,

就足夠了,然後有極強的跨界整合的能力,

保持好奇,擁抱變化,在恰當的時候,

可以創造自己喜歡的事業。

 

第三個: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

在一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世界,

一定要讓你的孩子擁有幸福的能力。

所謂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

愛因斯坦成功的創造了一個能發揮自己優勢的工作方法,

有些人可以把興趣變成自己的熱愛,

還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後的意義感。

所有這一切,都能讓你覺得:

 

工作雖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是更加幸福,

因為在今天這個網絡時代,

沒有一個人看到自己是最成功的。

講一個真實的發生在小吃店的故事:

一天,一個中年人提著一個小提琴,

跟著一個小姑娘,一看就知道剛參加過一個小演出,

但小姑娘嘟著嘴不開心。

原來小姑娘剛參加小提琴的三級考試,

沒考過。她父親就說,

爸爸當年給你報這個小提琴班,

不是為了讓你過級。

 

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長大了,

爸爸不在你身邊,你覺得不開心了,

把琴箱打開,幫自己拉一曲,

那個熟悉的音樂走出來,環繞著你,

就好像爸爸還在你身邊一樣。

我就希望你有一個這樣的愛好,

能在這個時刻陪伴著你。

在未來信息透明,

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

你一定要幫你的孩子,

拿到這個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