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長久的關係,都是講條件的

所有長久的關係,都是講條件的
value101 2024-04-06 檢舉

 

 

3

合理的邊界

作家蔣方舟,曾談到生活中的「討好型人格」。

擁有這種人格的人,做任何事,都會優先考慮別人的感受,沒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

他們總是小心翼翼地迎合所有人,完全不管自身處境。

看起來是與人為善,但時間久了,不僅讓自己不堪重負,還會讓關係失去界限,走向破裂。

正如白岩松所說的:為什麼別人越來越不把你當一回事,因為你太好說話。什麼事情,一找你就答應,什麼東西,一要你就給。

 

再好的關係,若總是處處妥協,事事退讓,只會讓相處越來越累。

心理學家哈麗雅特,曾說自己的故事。

哈麗雅特剛工作時,認識了一個叫珍妮的同事,兩人關係非常好。

珍妮每次有事找她幫忙,她一口答應:

每天她最早到達公司,有時珍妮請她幫忙印些文件,她都說好;

每次中午出去吃飯,珍妮請她幫忙帶個餐、買杯咖啡,她也都應承下來。

久而久之,哈麗雅特覺得非常累,但又不好意思拒絕,只好硬撐著。

後來有一次,在辦公室,珍妮遞給她一沓文件,說:我今天太忙了,這份表格裡的數據,你幫我統計下吧。

哈麗雅特實在忍不了了,她立刻站起來說:我也很忙,你自己能做的事請別再來找我!

珍妮愣了一下,然後主動向她道歉。

此後,珍妮對哈麗雅特客氣了不少,兩人關係也純粹和諧了許多。

週國平說,一切交往都有不可超越的最後界線。

關係一旦越界,就會催生許多煩惱;掌握尺度,捍衛底線,兩人才能相處輕鬆自在。

很多時候,學會心硬一點,該拒絕處當拒絕,該狠心時就狠心。

明確一定的邊界,是維繫一段關係的必備條件。

 

4

必要的尊重

看過作家白先勇和陳文茜的故事。

兩人雖是多年好友,卻在藝術觀念上,存在不少分歧。

後來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上映,很多人都在討論這個作品。

但白先勇卻從不在陳文茜面前提起這部戲。

陳文茜知曉後,感慨地說:對此,我非常感謝!他可以創新,我可以頑固,誰也不去說服誰。

想起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同。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

在交往中,若是強求一致,就免不了爭執與衝突。

包容各自的不同,尊重彼此的差異,才能避免衝突,相處融洽。

民國時期,沈從文認識了翻譯家王際真,兩人常一起聊學術,談寫作。

 

幾年後,王際真決定到美國深造。

當時國內大學老師緊缺,很多人找到沈從文,希望他勸王際真留下來。

沈從文卻表示,自己不干涉王際真的選擇。

後來,到了40年代,國內局勢不穩,許多人勸沈從文出國。

有人請王際真也勸勸,王際真搖頭說:我知道從文,他是不會離開故土的。

於是他只寫了封家常的信,讓沈從文多保重,其他隻字不提。

這種互不干涉的相處模式,使得兩人的感情數十年如一日,始終舒適自然。

作家特德·姜說:“成熟意味著看到差異,但又意識到差異並不重要。”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經歷,它們也造就了不同的觀念與行為方式。

與人相處,學習理解各自的差異,不干涉彼此的選擇。

平等對待,互相尊重,才能讓這段感情深厚綿長。

 

非常認同作家任萬傑說過的一句話:

我現在越來越喜歡有條件的關係。

因為彼此能夠滿足的條件,是客觀事實,可以透過共同努力,讓其永遠不會消失減少。

無論在工作或生活中,所有長久的關係,都是有基礎和前提的。

學習保持足夠的清醒,與人交往邊界清晰,與人來往真心以對。

懂得理解與尊重,守住底線和原則,你才能游刃有餘地處理好每一段關係。

點個讚吧 ,與朋友們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