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一事無成,終於明白了比努力更重要的三件事

35歲,一事無成,終於明白了比努力更重要的三件事
value101 2021-06-17 檢舉

 

職場十來年,我很少看到一位35歲的中年男人哭。

昨晚,朋友小黑在電話那頭,控制不住自己情緒。

用他的話說,35歲無房無車,一事無成,老婆也嫌棄他沒出息,想離婚。

他最近職業發展遇到了瓶頸,我們暢談了一整晚。

最後我發現,其實他的這種困境在當下的職場人群中非常普遍,你也許就是其中一位。

小黑的困惑是:他是一名工作狂,在工作中有著超乎常人的勤奮,且資質還不差。

但他畢業近十年來的職業發展卻非常不順利,到現在也只是一家中央民企的普通員工。

表面上對成為單位的“骨幹員工”,實則是難題都由他來啃,好處卻是別人的。

 

 

 

十年的時間足以發生太多的事情。

同期畢業的同學裡,選擇創業的大部分已小有成就,去給別人打工的,也都基本上做到了管理層。

唯有當初的“天之驕子”小黑,落後一大截,雖說也算衣食無憂,但相比之下的窘迫可想而知。

詳細了解他的情況後,我說的第一句話是:你有沒有考慮過,你有可能被努力誤導了?

 

 

 

1

長期以來我們的認知中都存在一個誤區,就是過分強調努力的重要性。

為什麼說過分強調呢?

依據主要有兩個:

一個是我們對待成功的態度 :如果有個人繼承祖業並將它發揚光大,我們固然佩服,但大部分人往往更傾向於欽佩那些白手起家的人。

另一個是我們對待失敗的態度 :如果有個人工作非常努力,但因為運氣不好,最後失敗了,大家都會惋惜。

 

 

 

35歲,一事無成,終於明白了比努力更重要的三件事

 

而如果有人工作不夠努力,或者至少看起來沒那麼努力。

同樣因為運氣不好失敗了,大家的態度就會截然不同了,甚至可能會指責說,“誰讓你不努力”。是不是這樣!

總結起來,現在比較流行的邏輯有這幾個:

1、我們更應該學習那些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人。

2、如果失敗,更多人認為,失敗的原因是當事人“不夠努力”。

也就是說,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努力這項因素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是非常重的,遠超過其他因素。

很少有人去思考這這套邏輯是否存在問題,而我認為問題確實是存在的。

假如我們以“成功”作為目標,有很多優秀的人都非常努力,最終卻仍然失敗,這是為什麼呢?

當然大家都會說“盡人事,知天命”,促成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缺少哪個都不行。

但過分強調努力的重要性,往往會讓很多人一次又一次被自己所謂的努力感動,從而忽略其他因素。

最終的結果就是自身能力未見長進,並且持續的重複失敗。

在我看來,至少有三件事比“努力”更重要。

 

 

 

 

2

嚴格來說,“比努力更重要”的說法是不准確的,因為這從“極端強調努力的重要性”,跑到了另一個極端——太過忽視它。

我一直有觀點:做任何事情,“努力”都是最基本的要求,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越發注重公平。

但每個人的發展機會相對均等,“努力”就成為獲得成功的最基本因素。

如果你指望天上掉餡餅,天天躺在床上就能功成名就,那你一定不可能成功。

35歲,一事無成,終於明白了比努力更重要的三件事

 

之所以這樣說,是想強調,在“努力”之外,還有太多重要因素,被我們有意無意的忽略了。

而在這些重要因素中,“方法論”“選擇和判斷”以及“積累性”是最主要的三個因素。

 

 

 

3

方法論,指的是我們必須透過現像看本質,花時間研究各種不同現象背後隱藏的共同規律,並對此提煉出一套解決問題的、具有一定普遍適用的方法體系。

在之前文章中,我曾經提過,提到過高中階段的真實經歷。

那時候我便發現身邊有很多同學學習非常痛苦,花在學習上的時間有很多,但成績就是上不去。

相反的是,有些同學平時看起來很輕鬆,考試卻總能拿高分。

拋去智商,教育背景因素,這兩類同學在學習方式上就存在很大的區別。

35歲,一事無成,終於明白了比努力更重要的三件事

 

笨學生只會刷題庫,通過大量的練習,來覆蓋考試面。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