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你我無需設限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你我無需設限
value101 2020-08-20 檢舉

 

“讀書時,老師表揚某個同學哪篇作文寫的好,後面就會收到無數類似主題的文章;

工作時,領導表揚某位同事的方案思路優秀,其他同事往往就會模仿;

生活中,如果誰哪行幹得好,許多人都會跟風......”

但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他人的成功法則就自己而言未必合適,哪怕照搬,最多也不過是“成功的盜版”,很難超越。

從小到大,我們常被教導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卻很少被教什麼是自己的,什麼是別人的。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人群中出現一個優秀範例時,相比照搬,我們更要做的是藉鑑對方的成功之處,然後結合自身再做突破,而不是把這個“優秀”當成“標準答案”。也不用輕易給自己設限,畢竟生命有限,未來無限。

1跳蚤效應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你我無需設限

 

有個著名實驗:

實驗者在玻璃杯裡放了一隻跳蚤,跳蚤立即跳了出來。再重複幾遍,還是一樣。

接下來,實驗者再次把跳蚤放進玻璃杯,然後立即加個玻璃蓋。

“嘣”的一聲,跳蚤重重地撞在蓋上。多次嘗試後,跳蚤開始根據玻璃蓋的高度調整自己。

後來實驗者將玻璃蓋撤掉,這只跳蚤也再跳不出來了。

這個實驗被稱為“跳蚤效應”。

跳蚤為了適應挫折給自己帶來的傷害,而調整了自己的目標高度,不再尋求改變,哪怕環境已大有不同。

這就是典型的“自我設限”,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因為這意味著不是自己真的不行,而是受挫後的習慣和麻木,讓自己失去了原有的能力。

生活中,很多人也在過著“跳蚤人生”。

年輕時意氣風發,幾次失敗後,便開始抱怨世界不公,懷疑自己的能力,一再降低成功的標準。即使原有的限制已取消,他們也無法再跳上新的高度。

實驗中,跳蚤跳不出杯子,是因為它的心裡已經默認,杯子的高度是自己無法逾越的;

而很多人逃不出失敗,是因為他們心裡默認,眼前的困難就是自己無法克服的,他們害怕再去追求成功,所以甘願忍受失敗。

其實,比人生高度更可怕的是“心理高度”,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會在不知不覺中消磨你所有的自信。

所以當我們心裡默認了一個“高度”,這個高度就會暗示自己的潛意識:成功是不可能的,這是沒有辦法做到的。而這就是人無法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

2不試試怎麼知道不行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你我無需設限

 

當我們要去做一件自己沒做過,或沒人做成的事時,腦海裡總會有個聲音:

“這事我做不了,肯定做不好。”

其實我們是早早在心理上給自己劃了條“禁止翻越”的紅線,所以影響了發揮。

跟大家分享個故事: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有位數學家阿基米德。在地上研究一個幾何圖形時,被羅馬士兵殺害。

這個圖形代代相傳,到十七世紀,英國也出現了位數學家牛頓。他想:

“既然這個圓阿基米德都畫不出來,那我得好好試試。”

腦細胞死了一批又一批,草稿紙裝了一袋又一袋,終於,牛頓放棄了。

又過了大概五六十年,瑞士有位數學家歐拉,也在畫這個圖形:

“既然阿基米德跟牛頓都畫不出來,我怎麼著也得試試。”

於是日復一日的研究,但歐拉還是崩潰了,宣布失敗。

幾十年後,德國冒出位數學家高斯,他當時只有19歲。

有天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佈置給他的每天例行三道數學題。正常情況下,兩個小時內就能拿下。但第三道題咋這麼難?絕不能被老師小看。他心想。

於是他絞盡腦汁,終於在太陽升起那一刻,贏得了勝利。

導師看了作業,瞬間石化,用顫抖的聲音說:

“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兩千多年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解出來,牛頓也沒有,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