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佛系,你只是在逃避”

01
你的“佛系”,只是不努力的藉口
一位教授曾經說過:“說你佛系,是對佛的侮辱。”
從本質上來講,“佛系”是一種消極避世,說白了,就是一種懶惰。
下班後,有人放縱自己,躲在佛系這頂蚊帳後面享著“清福”。
有人不安現狀,不甘平凡,下班後擠公交地鐵的時間都在學習。
於是,人與人的差距,就在擠公交,睡覺前,起床後的時間裡,逐漸越來越大。
佛系,不是一個年輕人該有的樣子。
知乎上有人問起:“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變得佛系?”
有一個高讚的回答是:“因為低估了佛系的境界。經歷過生離死別、大風大浪,嚐過人生百態卻能安之若素,才夠得上是佛系。年紀輕輕,人生才剛剛開始,就說自己佛系,只能說是活得太懶,缺乏激情,逃避現實罷了······”
年紀輕輕,閱歷尚淺,人生的道路才剛剛啟航,大風大浪,艱難險阻都在後面,卻被眼前的碎石逼迫得繞道而行,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孬種。
朋友趙海就是一個典型的“佛系青年”。這一年是他大學畢業的第二年,仍然在家鄉的小縣城上班,在輔導機構做家教,每個月拿著4000元的工資。
有一次,他邀請我去他家玩,飯後,我們一起坐在沙發上閒聊。
我不經好奇地問道:“趙哥,你怎麼不出去發展?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在蘇錫常地區落戶嘛。”
趙海一副參透世間百態的語氣答道:“你不懂,我在外地打拼了一年,終於是看透了,這外面的社會黑暗得很,都是人吃人的,沒點背景,抓不住機會,你根本混不下去,還是佛系一點好。你看現在我的生活一帆風順,雖然工資不高,但足夠養活我自己了呀!”
事實上,社會是讓人成長的最好環境,平台越大,風險越大,同時機會越多。需要的只是一個有足夠的勇氣,有過硬的本領,不斷學習進步的意志。
年輕的時候,不求上進,靠著三四千的工資,養活自己是沒有問題了,可是以後的生活,可不只是養活自己這麼簡單。
一個健康的家庭算是成年人肩上最輕的擔子了。持續佛系,就是埋在未來生活上的一顆定時炸彈,只要一點小變故就可以引燃。
年輕時戒掉佛系,實際上是一種未雨綢繆的做法,是對未來生活最有回報的投資。
02
你不是佛系,只是在逃避
佛系青年們把佛系看成是一種極高的修養,在旁人看來,只是頹喪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嚴格意義上來說,這跟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差不多,都是想辦法來包裝自己弱小和卑微而已。
從來就沒有社會太黑暗,只是有人不願奮鬥。所以就把社會的不公平無限放大,用來給自己的懶惰做擋箭牌。
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
有一對姐妹,姐姐學習好,但是驕傲脆弱;妹妹比較木訥,但是堅韌低調。姐姐畢業於一所211名牌大學,妹妹則畢業於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
畢業後,姐姐去了一家外企去做統計,覺得單調乏味,乾了不到一年就放棄了;後來想出國,於是考了托福,一次沒考上也放棄了;此後她嘗試了考公考研,無一例外地都放棄了。最後成了一個徹底的無業遊民,在家裡吃閒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