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相遇,都是彼此虧欠

人出生的時候,就像一張白紙,從第一聲啼哭開始,就在用自己的方式收集各種人、事、物,直到離開的時候,再用不捨和牽掛,結束平淡而不平凡的一生。
對於自己的生活,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做決定。
我們可以選擇要對什麼樣的人好,要放棄什麼樣的關係。
無奈的是,我們經常被生活的齒輪,帶著不停奔跑,忘了初心,常常把最差的情緒留給了最應該珍惜的人。
面對真正關心我們的人,只有忙碌和冷淡。
佛說:“所有的相遇,都是彼此虧欠。”
我們,經常對別人小小的舉動千謝萬謝,卻經常忽略了父母,伴侶和自己。
01:虧欠父母
龍應台說:
“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像父母一樣,愛自己如生命。”
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可以慢慢地老去,盡可能地給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幫助。
有人說:
“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接近於完美的愛,有時候連笨拙地給予都讓人感覺深如江海。”
《朋友請聽好》裡有這麼一封聽眾來信,她在信裡描述她的父親,為突然離世的奶奶操持喪事的事情。
一直強忍著傷心的父親,見到她的那一刻,突然崩潰地抱著她說:
“爸爸沒有媽媽了。”
她說,那一刻她突然意識到自己長大了,父親老了。
她說:
“原來長大不是拿著第一筆工資,給父母買了禮物,而是你發現了父母的脆弱,你成為了父母想要依靠的人。”
我們總以為,我們在慢慢長大,而父母在慢慢變老,其實父母會在瞬間老去,而我們也會瞬間成長,一切都會來得沒有一點防備。
高亞麟曾經在《我家那閨女》裡說過:
“父母是我們和另一個世界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你永遠都看不見死神離你有多遠,可若父母不在了,你就會直面死亡。”
父母尚在,方有歸處。
我們經常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父母的陪伴,殊不知,時間並不充裕。
有人計算過,如果我們沒有跟父母住在一起,如果父母還能活20年,每年能見到父母的天數是6天,每天相處的時間為11小時的話,那我們剩下的能跟父母相處的時間只有1320小時。
換算成天數的話,只有55天。
我們的一生,會處理那麼多的事情,也許應該把陪伴父母也安排進行程,有空就多陪陪他們,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才後悔莫及。
02:虧欠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