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的少,錯的少,不干,不錯,別當職場“待宰”的慢馬

幹的少,錯的少,不干,不錯,別當職場“待宰”的慢馬
value101 2020-06-08 檢舉

 

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職場心理:

老闆開會交代了一項工作任務,讓你們部門去做,你當下的第一反應是:這個工作可別交給我,我可不想幹。

年底了,公司要求進行個人工作總結,你心理的第一想法是:寫什麼工作總結,就這點工作,領導還看不到嗎,總搞這些“面子工程”,我就不寫。

有一天,財務發工資,你不小心看到了和你同部門的小劉的工資條,你的工資比他高了500塊,你心裡暗喜:小劉平時干那麼多活,還總挨罵,工資還沒有我高呢。這公司,幹多幹少一個樣。

我的前同事老王(雖然叫老王,其實還不到35歲),私底下聊天,總愛掛在嘴邊的話:咱們公司,幹的多、錯的多;幹的少、錯的少;啥也不干的,啥毛病沒有。

 

每次只要部門安排工作,老王能躲的躲,能推的推,只要公司按月發工資,老王就萬事大吉。領導也找過老王幾次,沒有明說,但也旁敲側擊的讓老王註意工作態度。

 

老王對領導的話從來都是耳邊風,左耳進右耳出。直到公司因業務調整,老王被列入裁員名單,老王臨走的時候還在說:我是公司內部競爭的砲灰。

 

可能老王到現在都不知道,當時他所在的部門,是沒有裁員名額的,是他的領導主動申請加上的。

老王這類人,就是職場上典型的“慢馬”,而這種職場現象,就是常說的“慢馬效應”

幹的少,錯的少,不干,不錯,別當職場“待宰”的慢馬

 

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業術語,叫依賴共生關係:指的是過度付出又不敢、不願表達自己需求的人,往往又會吸引那些不願付出,只求索取的人。他們之間所發展出的關係,就被稱為依賴共生關係。

而“慢馬效應”恰巧驗證了這種關係,職場的“慢馬們”總是因為部門工作有人做,出了問題有人扛,久而久之,對那些願意付出、不計較個人得失的人,產生了嚴重依賴。

所以,我們在職場中,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有一部分人抱怨,幹的越多,錯的越多,這部分人是“快馬”;而有一部分人就是“得過且過”“偷懶耍滑”,這部分人是“慢馬”,慢馬的結局,我們也都看到了,不是已經被淘汰,就是早晚會被淘汰。

針對職場“慢馬效應”,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探討:

什麼是“慢馬效應”?職場中的“慢馬”有哪些特點?;

“慢馬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兩位一體”的方法,是如何破解職場“慢馬效應”難題的?

幹的少,錯的少,不干,不錯,別當職場“待宰”的慢馬

 

什麼是“慢馬效應”?職場中的“慢馬”都有哪些特點?

一、“慢馬效應”來自兩匹馬的故事

“慢馬效應”一詞,出在陳世清所著的《對稱經濟學》一書,源自於一則故事。

 

“有兩匹馬,一前一後,拉一輛車,後面的馬偷懶,出力少, 主人看到一匹馬也能夠拉車,就讓後邊的馬留在家里幹零活。

 

前邊的馬多乾了一匹馬的工作,吃得還是那些草料;後邊的馬不用再乾重活,生活愜意,'待遇'也沒有降低,後邊的馬,當時覺得很得意。

 

轉眼來到年底,主人家準備過年招待客人,發現沒有肉,主人看到'閒逛'的那匹馬,就把它殺了,犒勞了客人。”

這則故事,就是我們現在常聽到的:慢馬效應。“慢馬”比喻的是職場中偷懶、幹活慢、不思進取的員工,通過故事,告誡職場人,如果不努力工作,老闆覺得你可有可無,你被踢開的日子就不遠了。

二、職場中的“慢馬”都有哪些特點:

奉行“幹的多,錯的多;不干不錯”的工作準則

在職場中,有一種現象:

同一個公司,一個員工,老闆找他交代工作,他總是不做或者做不好,那領導下次就不會在找他;另外一個員工,老闆找他交代工作,他總是做的很快而且做的很好,那麼領導以後有什麼工作都會找他。

第一個員工就是我們我們的“慢馬”,他們誤認為“幹的多、錯的多,不干不錯”,其實根本原因,是領導都不給他們“幹的機會”。

“貪圖安逸,缺少危機意識”

“只要每月按時發工資就行”、“我不能加班,週末要出去玩呢”、“都下班了,你們還不走啊,那我先走了”

“慢馬”追求“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卻忘了世界上沒有這樣的工作。工資高低往往是與付出的努力程度成正比,這是鐵的定律。

“說的多,做的少,缺少執行力”

“我覺得這個方案應該這麼做,明天我改一下吧”

“小李,你說這個事兒是不是應該重新考慮一下,明天我打個電話問問”

“明天開始,我得好好看看書了”

可是“慢馬”們,永遠都沒有“明天”

正如馬雲所說: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老路。

“善用冠冕堂皇的理由給自己開脫”

很多時候,慢馬們是知道自己的“缺點”的,知道自己應該努力工作,但會用“人生苦短,及時行樂”當藉口;知道應該提升自己,但會用“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來”當藉口,活在當下,讓自己開心最重要。

“慢馬效應”給人們的啟示,多數都關注在“個人”品質上,如:偷懶、不思進取、眼高手低、貪圖享樂。誠然,會有這部分的原因,但在職場中,現在看到的“慢馬”多數都是由“快”到“慢”的,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轉變的呢?

幹的少,錯的少,不干,不錯,別當職場“待宰”的慢馬

 

職場中“慢馬效應”產生的原因

莎士比亞說:智慧是命運的一部分,一個人所遭遇的外界環境是會影響他的頭腦的。

室友老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托關係進入了當地一所實驗中學當老師,剛進去的頭兩年,每天都會在群裡各種興奮的討論怎麼備課、怎麼講課、怎麼從學生角度出發把課上好。這兩年,說的最多的:講好講壞一個樣,良心活。

第一次知道“制度壓抑” 這個詞,是在《商情》雜誌上里面,一篇名為“制度壓抑是農民貧困的根源”一文,文章中說:我國農民貧困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製度,而且由制度問題產生了一系列的其他問題,其中最為普遍和深刻的問題就是分工。

這個觀點用在職場上同樣適用,因為企業製度設定的不合理,領導和員工分工的不同,造成“多勞不能不得、少勞又沒少得”的現象,使得本來是“快馬”的員工,因為製度問題,分工問題,產生“心理”問題,變成了職場“慢馬”。

幹的少,錯的少,不干,不錯,別當職場“待宰”的慢馬

 

下面,咱們就從“企業製度”、“領導能力”以及“個人因素”,三個方面,來探討職場“慢馬效應”產生而的原因

企業製度的問題

企業的製度有很多,但能致使一個人由“快”到“慢”變化的,一定與是否合理“分配”有關,與“利益分配”相關的製度有兩個:一個是薪酬制度;一個是績效考核制度。

孔子在《論語·季氏》第十六篇中指出:“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可見,企業管理中,合理分配的重要性。而在實際工作中,企業因為薪酬制度的不合理,如:沒有明確的職等職級和薪資測算,全憑領導拍腦袋,新員工永遠比老員工工資高,老員工就會變成“慢馬”,而隨著更新的員工不斷引進,曾經的新員工慢慢的變成了老員工,慢慢的變成了“慢馬”。

如此惡性循環的根本原因,就是企業製度的不合理造成的。

領導能力的問題

一切管理的問題,都是“人”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而大部分領導,在執行績效考核的時候,往往只關注員工的短處,如同醫生診斷,專找人的毛病,問題,短處。這種績效考評制度從來就沒認真執行過,只是流於形式。

而對於員工來說,卻造成了深深的“心理傷害”。既然我做與不做,結果都一樣的,那就不做。最終變成了職場“慢馬”。

個人認知的問題

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是思維模式的不同,而思維模式不同的本質是“認知層次”的不同,簡單來說,

認知,就是對事情的看法。

“老王怎麼那麼懶,什麼事都不干?”

 

這是我們根據自己的認知系統,看待老王,認為老王現在的所作所為,是“懶”的表現。而“老王”根據自己的認知系統,認為自己的表現很正常。

所以,職場中我們認為是“慢馬”的員工,在他們自己的認知裡,覺得自己是在正常的工作。當然,也有一部分員工知道自己“懶”,但受認知局限,不知道如何去改變自己。

既然知道了職場“慢馬效應”產生的原因,那麼我們該怎樣去改變這種現狀呢?

幹的少,錯的少,不干,不錯,別當職場“待宰”的慢馬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