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言可畏的時代,不隨意評論別人,才是高級修養

人言可畏的時代,不隨意評論別人,才是高級修養。
在文章開始之前,我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給你一把刀子,告訴你可以隨意的去捅別人,你會怎麼去做?
Advertisements
很多人答案是:“即便不違背法律,但是內心也有良知和道德,怎麼可以輕易傷害別人呢?這是極其沒有良知的一個體現。”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卻用一把隱形的刀子,不斷的在傷害別人,這把刀子就叫:言語評價。
我們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主觀的評價很多人和事,對於我們身邊的那些人和事,我們沒有經歷過調查,沒有經歷過理智的判斷,就輕易的否定,甚至無情的去指責對方。
所有沒有經過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的那一份心思,都沒有資格去斥責。
就好像有這麼一句話:沒有經歷過別人的人生,就沒有資格去評價。
托爾斯泰說:你不是我,怎知我走過的路,心中的苦與樂。
人生的對錯善惡,並非是我們立即要做出的判斷,在我們判斷事情之前,不要總是為所欲為,隨心所欲,而是要通過別人的處境,根據別人的心境來作為善惡的依據。
只有這樣,才不會讓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帶來痛苦,這叫做“換位思考”,換位思考也是一個人具備良知的體現。
我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比如說,有一個人狠狠的揍了別人,把別人打的躺在地上,你會怎麼看這個人?
你會認為這個人一定是喪心病狂的壞蛋,一定是無惡不赦,以後要離這種人遠一點。
然而事實的真相呢?
這個人本身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打別人就是因為別人欺負了他的家人,而且還不止一次的欺負,最後他忍無可忍才去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