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強大的真正邏輯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德國強大的真正邏輯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value101 2020-02-11 檢舉

 

 

 

在德國留學期間我發現,德國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真的非常強大,這也是許多中國學生來德之後,感到不大習慣的原因之一——中國留學生更習慣自己躲進小樓成一統,德國學生則不是這樣,他們非常習慣並善於團隊合作。

研讀一本小說的時候,老師會佈置讀書報告,而這個報告,常常是要求幾個學生一起完成的。比如一個人負責查找作家生平,另一個人則負責梳理小說的脈絡,這樣幾個人一起,互相幫助磨合,做出一份體例完整的報告。我想,這種團隊精神,應該也是德國足球與德國製造“戰無不勝”的原因吧,綠茵場上的德國隊,分工明晰的德國工廠,每個人都恪守本分,做好自己的崗位,團隊的力量發揮到了極致。

 

 

德國強大的真正邏輯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One for all-All for one(《了不起的新朋友》)

公德心

A ball for all

德國對公德心的教育是從孩子抓起的,為的就是培養“與社會和諧相處”“有公德”“能幫助他人”的人。在德國,除了家庭教育層面,還有社會教育層面的作用,每個公民都有義務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負一份責任,這個下一代不只指自己的孩子,而是社會所有的孩子。

在德國,你絕對看不到車輛橫衝直撞、雜物佔領走廊的情況,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恪守社會公德,在做自己事情的時候,努力不去打擾別人。每個人的家門口都收拾得乾乾淨淨,到了下雪的時候,鄰里之間輪班掃雪,為大家開闢道路,彷彿這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車輛上路後,見到行人總是提前減速,偶爾還會停下來,伸手示意讓行人先走……每個人自覺規劃好自己的疆界,相互之間都有100%的安全感。

 

 

德國強大的真正邏輯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A ball for all(愛搗亂的瑞可)

同情心

Sharing is fun

德國有很多繪本,裡面出現的小動物或者主人公以及配角,並不是完整健康的,他們中的很多,或多或少地有點問題或是殘疾,這種人物設定在國產繪本中是沒有的。而事實上在德國,老人摔倒一定會有人來幫忙,遇到殘疾人時,會有人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遇到困難時,也一定會有來自陌生人的溫暖。

一個凌晨,下著雨,我一個人從柏林到海德堡,和當地的同學失去了聯繫,就是在路上的一位年近60歲的老先生,給我傘,幫我找酒店,還默默地幫我付了房錢。如果問我德國繪本最特別之處、或是最讓我讚賞之處是什麼,我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這裡面泛出的無差別的同情心。

 

 

德國強大的真正邏輯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Sharing is fun!(《樹上的蘋果不見了!》)

此外,比如規則、比如擔當、比如給予、比如嚴謹、比如禮儀、比如堅持、比如見解獨立、比如自我認知,都是這套書中每一本書的要點,也是德國家庭教育的各個要點。

 

 

03

父母的陪伴勝過一切教育

網上經常看到“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其實,德國不是沒有學前教育,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學”的內容與我們不同。德國當然也有幼兒園,幼兒園通常每天只上半天課,當然了,這也是在德國“教育假”的支持下才得以實現。

幼兒園老師會教孩子們如何乘坐公共交通回家,如何遵守交通規則,在公共場合不可大聲說話,甚至會對他們進行如何做垃圾分類等遵守社會秩序的教育。

 

 

德國人認為,在孩子的嬰幼兒時期,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的、安全的情感關係是孩子人格完整、心智健全的基礎。

在德國人的心中,家庭的地位很高。 大多數德國家庭都有家庭日,父母會全身心的陪伴孩子。他們陪孩子散步、玩耍,一起騎著車去野外……而德國父母的陪伴並不只是陪孩子玩,教孩子規則,教孩子整理房間,做力所能及的家務,都是陪伴的一部分。所以6歲的孩子就已經有很強的自理能力了。

“一個國家的繁榮,取決於她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在於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對一個國家而言如此,對每個孩子而言,這段話同樣適用。

精良的工業製造、美輪美奐的藝術設計、首屈一指的現代醫療,愛因斯坦、倫琴、馬克思、黑格爾、尼采、歌德……德國的世界名人群星璀璨,史上獲得諾貝爾獎的德國人多達102人。在德國人看來,品德、人格、好的習慣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訓導的,是從小讓孩子在心靈深處種下懂得的因,才能收穫獲得的果。“如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是每個德國家庭教育的第一課。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