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下學習的苦,才能嚐到生活的甜,開闊學識眼界、實現人生理想

吃下學習的苦,才能嚐到生活的甜,開闊學識眼界、實現人生理想
value101 2019-10-16 檢舉

 

善於從書中汲取營養才能厚積薄發

戰國時期思想家、文學家荀子在《勸學》中指出:

“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

“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是君子善於借助外物罷了。”

對於普通人來說,大家出生或有不同,但是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

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和人之間的成就、精力和思想等便越來越不相同,

而這一切都是“善假於物”的原因。 而這個物,便是讀書。

雖然如今已不再是那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讀書是貫穿人生始終的一種自覺行為。

北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在創作的散文《傷仲永》中,

講述了一個令人惋惜的故事:江西金溪有一個神童方仲永,

 

五歲時,在沒有經過學習的情況下,竟然無師自通,學會了寫字和作詩

並且能夠根據他人指定的事物立刻完成,其中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之處。

而方仲永的父親見有利可圖,便整天帶著他四處拜訪同縣之人,

而閉口不提學習的事情。等到方仲永成年之後,由於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

使得他的天賦被全部浪費,最終“泯然於眾”。

 

方仲永的結局,無疑令人扼腕嘆息,

若是他能夠通過學習,進一步將自己的天賦完全開發出來,

其後來的成就必定無可限量。 再將方仲永的故事,

與路遙的經歷相對比,兩者截然不同的命運結局,

把讀書學習對一個人的影響闡述的淋漓盡致。

 

吃下學習的苦,才能嚐到生活的甜,開闊學識眼界、實現人生理想

 

3、學習就是栽種一棵金梧桐,

有了金梧桐何愁引不來會下金蛋的鳳凰

 

《詩經·大雅·卷阿》中有言:“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後人在這句話的基礎上,又演變成了:“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

對於學習來說,其中的道理也是共通的。

然而在讀書學習的初期,有一些目光短淺的人,根本看不到讀書對自己的將來的影響和收益,

便揚言“讀書無用” ,甚至還煞有介事地拿著比爾蓋茨、

扎克伯格等人來舉例,以此宣揚自己觀點的正確性。

然而,這般以偏蓋全、以點代面的看法,卻是不敢讓人苟同。

 

前段時間,華為總裁任正非簽發的一份關於招聘8名博士生的郵件,

引發了社會的熱議。郵件中提出,華為對8名2019屆頂尖學生實行年薪制管理,薪酬全部都在百萬以上。

其中,鐘釗和秦通兩位博士的年薪上限更是達到了201萬的誇張數字,

並列佔據了榜首的位置。結合早些時候任正非的話:

“今年我們將從全世界招進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們還想從世界範圍招進200-300名。

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鰍'一樣,鑽活我們的組織,激活我們的隊伍”

由此可見,知識雖然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但是一旦將它量化,其價值之大,讓人難以想像。

 

吃下學習的苦,才能嚐到生活的甜,開闊學識眼界、實現人生理想

 

當然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學習的初衷肯定不是為了金錢而讀書。

畢竟如果在剛開始的時候,把學習目標定偏了,必定會讓自己的行為方向脫軌。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一旦將知識轉化成創新動力,

並且在達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後,必定可以讓它產生遠超自己期望的價值。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吃下學習的苦,才能嚐到生活的甜 ,開闊學識眼界、實現人生抱負。

生活之中的艱辛和困難,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也無法逃避的,

但是對待它們的態度、處置它們的方法卻是由每個人的主觀思想所決定的。

而這思想來自於眼界的開闊、來自於生活的感悟、來自於閱歷的豐富,

但歸根結底卻是來自於學習所帶來的昇華。

只有把學習作為終身的事業來對待,才能始終持之以恆、

學而不待,才能內強素質、外練技能,才能不懼困難、勇於開拓。

否則,唯有發出“'生活'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的感慨。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