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工作了,是不是應該改一改這些學生思維了?

都工作了,是不是應該改一改這些學生思維了?
value101 2019-10-15 檢舉

 

凡事要準備好了再做

我們都聽過一句話,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這也是很多人的信條。

上學的時候,老師和家長對我們灌輸的思想就是要提前多下功夫,

熟能生巧,這樣才能有好成績。

所以,我們在做每件事前要做好萬全的準備,

相信這樣大概率才能做成事情。

但是在職場中是完全不一樣的,

與學校的學習是兩套不同的邏輯。

學校的學習內容大概是一個固定不變的總數

也就是說你面對處理的問題是一個定量,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你每多做一些,

就會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所以,多做準備是完全正確的,

平時復習的越多,

自然掌握的知識更全面和牢固,

考試就可以考出好成績。

在職場你面對的是商業中的各種真實問題,

每個問題對於你都是全新的,

你沒有時間去精心準備,

只能在當時的情景下盡快去做出相對合理的判斷和解決方案。

如果你還是抱著準備好了再做的心態,

時效性就會導致事情已經改變了,

等於說你準備好了面對的又是一個新的問題,

之前的準備白費了。

同時,考慮到競爭因素,

就更沒時間去精心準備了,

所以凡事要學會快速處理和決策,搶占先機。

 

都工作了,是不是應該改一改這些學生思維了?

 

玻璃心,怕犯錯

這一點其實非常普遍,

尤其對於學習好或者家庭殷實的同學來說,

在學生時代並沒有遭受過真正意義上的挫折,

無非就是這次考試沒考好,

今天又和同學鬧彆扭了,

並沒有經歷過真實世界中的險象環生,

一直在老師和家長的呵護下成長。

所以,當突然進入社會和職場,

面對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

很多同學的心理建設並不夠,

常常因為一些小事而影響到情緒和狀態,

犯了錯就不敢再次嘗試了,

生怕再次失敗。

 

其實這也和我們的教育體係有一定的關係,

學生時代一切以分數為主,

其他的都不那麼重要。

這種價值取向也導致很多同學的心理年齡可能還停留在十幾歲,

並沒有經歷過太多的事情。

成熟不是到了年齡就會自己成熟,

而是要經歷過足夠多的事情,

這些經歷才會讓你走向強大。

所以,即使之前的經歷不足,

一定要讓自己從當下開始,

停止玻璃心,自強則萬強,

職場不相信眼淚,只相信結果。

 

盲目努力,忽略選擇的重要性

在學校的時候,我們學會了努力的意義,

只要認真學習,成績總不會太差,

很多同學也因此嚐到了甜頭,

慣性的認為凡事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之前在某職業交流平台上,

有一類人被稱為“奮鬥者”,

他們不怕辛苦和困難,

每天加班到很晚,996也無所謂,

認為只要努力下去最終就會事業成功。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學生思維延續到職場,

沒人會否定努力的意義,但是也千萬不能誇大,

不然只能是自己感動自己,

甚至是自己欺騙自己。

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面臨選擇,

如果不懂得做好選擇

而是一條路走到黑,

那麼即使有效果,

付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巨大的成本。

選擇大於努力的背後含義是深遠的,

確切的說決策能力是遠高於執行能力的,

決策是著眼於未來的變化,

而執行只是基於當下既定的路線。

做好選擇要對各種因素未來趨勢的判斷和預測,

而努力只需要付出體力執行即可,

所以某種意義上,盲目努力是一種戰略上的懶惰。

 

擴大朋友圈,無效社交

從小家長和老師就會告訴我們交朋友的好處,

多個朋友多條路,類似的話有很多。

到了大學,很多同學開始重視人脈,

也有很多文章鼓吹人脈的重要性,

導致進入職場後,

很多同學有意識的擴展自己的朋友圈

遊走於各種場合,交換名片和互加微信,

一段時間後看著自己積累的名片和好友數量,

對自己的社交成果還頗為滿意。

但是,當有一天真正有事需要幫忙時,

發現對方回了一句,“請問你是?”,

才發現你們之間只是有了聯繫方式,

而不存在關係,更不是朋友。

 

職場和社會中的社交基於互利互惠,

互相都有可以藉助的能力和資源,

這樣關係才能持續下去,

單純感情上的聯絡或者單方面的持續付出,

是不可能形成有效社交的。

只要你自己強大到具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

自然會有人對你感興趣,

到那時你不僅不用花時間去社交,

還可以選擇“有價值”的人成為朋友。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兒,

大家看看以上這幾點自己是否有中招,

之後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一些,

也歡迎大家談談自己工作後的一些感悟。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