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聰明的人,越懂得休息

越聰明的人,越懂得休息
value101 2019-10-14 檢舉

 

朱光潛:越聰明的人,越懂得休息

 

一般人以為多延長工作的時間就可以多收些效果。

比如說,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

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著不歇,

無論走得多久,都可以維持一百里的速度。

凡是走過長路的人都知道這算盤打得不很精確,

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愈慢,以至完全走不動。

我們走路的秘訣,“不怕慢,只怕站”,

實在只有片面的真理。

 

永遠站著固然不行,永遠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遠,

不站就須得慢,有時延誤時機;

而偶爾站站卻不至於慢,站後再走是加速度的唯一辦法。

我們中國人做事的通病就在怕站而不怕慢,

慢條斯理地不死不活地望著挨,

說不做而做著並沒有歇,

說做並沒有做出什麼名色來。

許多事就這樣因循耽誤了。

我們只講工作而不講效率,

在現代社會中,不講效率,就要落後。

西方各國都把效率看成一個迫切的問題,

心理學家對這問題做了無數的實驗,

所得的結論是,以同樣時間去做同樣工作

有休息​​的比沒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

比如說,一長頁的算學加法習題,

繼續不斷地去做要費兩點鐘,

 

如果先做五十分鐘,繼以二十分鐘的休息,

再做五十分鐘。也還可以做完,時間上無損失而錯誤卻較少。

西方新式工廠大半都已應用這個原則去調節工作和休息的時間,

其實不休息的工作才真是浪費時間。

此外還有精力的損耗更不經濟。

拿中國人與西方人相比,

可工作的年齡至少有二十年的差別。

我們到五六十歲就衰老無能為力,

他們那時還正年富力強,

事業剛開始,這分別有多大!

休息不僅為工作蓄力,

而且有時工作必須在休息中醞釀成熟。

法國大數學家潘嘉賚研究數學上的難題,

苦思不得其解,後來跑到街上閒逛,

原來費盡氣力不能解決的難題卻於無意中就輕輕易易地解決了。

據心理學家的解釋,

 

有意識作用的工作須得退到潛意識中醞釀一陣,才得著土生根。

通常我們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後,

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實際上潛意識中那件工作還在進行。

哲姆士有“夏天學溜冰,冬天學泅水”的比喻。

 

溜冰本來是前冬練習的,

今夏無冰可溜,自然就想不到溜冰,

算是在休息,但是溜冰的肌肉技巧卻恰在此時凝固起來。

泅水也是如此,一切學習都如此。

比如我們學寫字,用功甚勤,

進步總是顯得很慢,有時甚至越寫越壞。

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時候再寫,就猛然覺得字有進步。

進步之後又停頓,停頓之後又進步,

如此輾轉多次,字才易寫得好。

習字需要停頓,

也是因為要有時間讓筋肉技巧在潛意識中醞釀凝固。

習字如此,習其他技術也是如此。

休息的工夫並不是白費的,

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

我國先儒如程朱諸子教人為學,亦常力戒急迫,

主張“優游涵泳”。

這四個字含有妙理,

它所指的工夫是猛火煎後的慢火煨,

緊張工作後的潛意識的醞釀。

要“優游涵泳”,非有充分休息不可。

 

大抵治學和治事,第一件事是清明在躬,

從容而靈活,常做得自家的主宰,

提得起放得下。急迫躁進最易誤事。

我有時寫字或作文,在意興不佳或微感倦怠時,手不應心。

心裡愈想好,而寫出來的愈壞,在此時仍不肯丟下,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