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能被人說,一說就急,想馬上懟回去”:這背後是什麼心理?

“我不能被人說,一說就急,想馬上懟回去”:這背後是什麼心理?
value101 2019-10-11 檢舉

 

我們被別人“說”的時候,為什麼那麼憤怒?我們那麼想“懟回去”?有時候還因為自己“嘴笨”而懊惱....所有這些,都是背後的“心理”在作怪....我們需要增強自己的內心力量,而不是僅僅把它停留在口頭....

“我不能被人說,一說就急,想馬上懟回去”:這背後是什麼心理?

 

前幾天發了一篇"我不能原諒自己的軟弱"為主題的文章“我無法原諒自己的軟弱”,心理學深度剖析羞恥感

有讀者在下面留言,問我怎麼懟回去?

上一篇文章裡提到的那個男孩,他也提到一個現象:

"我不能被別人說,一被說就感覺心里特別著急,我很想把對方反駁的體無完膚"……

今天這一篇文章,我們一起來探討這種心理狀態是怎麼產生的,

為什麼我們那麼接受不了別人的否定?

別人"說"我們,意味著什麼?我們產生了什麼樣的心理反應?我們又該如何做到平和而淡定呢?

1.別人"說"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心理髮生了什麼?

如果不解決這個問題,就很難說清楚為什麼同樣是別人的一句"懟",為什麼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

① 情緒反應

遭遇一個狀況,每個人都首先有對應的情緒反應,然後才有行為

行為背後是情緒,情緒背後是需要,需要背後是認知,而認知背後是經驗

這是一系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模式。所以,"懟回去""一定要把對方駁斥的體無完膚"是行為,

而行為背後則是強烈的情緒反應。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仔細體察一下,

當我們被別人"說"的時候,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是怎樣的?

在日常的工作中,我遇到了大量"和感受不熟"的人,每次一問到感受,

他們就不知所措,他們冥思苦想,但得出的往往是"我也不清楚"這樣的回答。

可以這樣說,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感受和情緒,就無法做到真正的改變。

被人"說"的時候,感受是什麼?一般都會有羞辱、受傷的情緒,進而產生憤怒。

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情緒反應過程,很多人只能覺察到自己的憤怒,

但是卻對自己的"羞恥感"無法覺察,所以,他們的自我療愈總是停留在表層

憤怒,一般是最表層的情緒。在憤怒背後,往往深藏著恐懼、羞恥、絕望等多種情緒

這些深層次的情緒,才是造成某種行為或者現象的核心原因。

在被人"說"的時候,如果我們認為對方說的是對的,可能會有一種"撕掉遮羞布"的羞恥感

所謂的惱羞成怒,大概如此。如果我們認為對方是在構陷、

污衊,這時候情緒反應就會升級,不但會有被人揭穿的羞恥感,

還會產生被凌辱和欺負的恥辱感,進而激發極為強烈的憤怒情緒

 

“我不能被人說,一說就急,想馬上懟回去”:這背後是什麼心理?

 

② 情緒反應的重要決定因素:自尊水平

這個自尊,跟我們日常說的"自尊心",不完全是一個概念,它是一個心理學範疇的詞彙。

英文自尊是self-esteem,其中,esteem一詞來自拉丁語aestimare(評估/評價)。

它擁有雙重含義:第一,評估某個事物的價值。第二,對某個事物的看法。

簡單的說:自尊,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是否喜歡我們眼中的自己。

自尊水平比較高的人,相對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所以,當面對外界的否定時,自尊水平較高的人的情緒反應會不那麼激烈。

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自尊水平是一個人核心自我的重要基礎,當一個人有比較穩定的"自我"時,

就好比一個擁有200斤體重的壯漢,ta在面對外界評判時,就肯定比一個80斤的瘦子更不容易被颱風刮走

那麼自尊水平是否是越高越好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自尊是一個比較廣義的概念,它有三大核心基石:

自信、自我觀,以及自愛。從這個角度來說,三者的適當組合才能讓人擁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所以,要談自尊水平,就必須談一談組成自尊的這三大核心內容。

 

第一,自愛

自愛是自尊最重要的部分 ,自尊的定義中包含了自我評判的意味,但是 自愛則是"無條件的  "。

在家庭教育中,我們強調父母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就是要構建一個孩子的自尊。

一個人如果對自己都做不到無條件的愛,那ta也不可能去愛別人。

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和不足,都會有挫折和失敗,但是一個自愛的人,會選擇無條件的愛自己,

這種愛,意味著從自己的內心有一個堅定的聲音:我是值得被愛和尊重的

這種自愛的能力,實在是太珍貴了,它是一個人免於被挫折和打擊置於絕境的最核心的基礎,

同時,也是一個人內心深處最為秘密的部分。

它很難自我覺察,除非受到特別的提醒,但是它會在潛意識中支配著我們的人生走向。

 

第二,自我觀

毫無疑問,自我觀包含著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我們如何看待自己?

如何對自己的優缺點進行評估?這種自我評價,就是自尊的另一個重要支柱。

在這裡麵包含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期待,積極期待和消極期待。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期待是積極的

那麼這種積極期待會變成一種自我的內在力量,

讓人可以經受住來自外界的挫折和考驗 。反之,情況則恰好相反。

那麼一個人對自我的評價為什麼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呢?

自我評價首先來源於自己的權威對自己的評價,我們每個人最初的自我評價都來自於父母,

然後來自於外界的反饋,最終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自我評價體系

如果我們在鏡子裡(父母那裡)看到的反饋是積極的,

我們就會認為自己是可愛的、美好的,反之,就會認為自己的不可愛的,愚笨的…

一個在最初從自己的父母那沒有得到良好評價的人

(這種評價未必一定要通過語言來表達,父母的身體語言同樣意義非凡),

就很難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期待。長大後,很可能成為一個"習慣看人臉色"的人。

 

第三,自信

自信是最容易和自尊混淆的概念。事實上,自信主要針對的是我們的行為,

一個有自信的人,意味著ta有能力在某種場合採取恰當的行動

我常提到一個"挫折感"的概念,這個概念,就和自信有很大的關聯。

當一個人對於挫折和未知的世界沒有過度的恐懼時,ta就能表現出比較高的自信水平

而對於挫折的耐受力,當然還是和家庭教育以及學校的教育密不可分。

所以,父母需要經常反省自己是否給孩子製造了過多的挫折感,

是否在孩子遇到挫折時,採取了不恰當的方式,使孩子的自信水平下降。

 

“我不能被人說,一說就急,想馬上懟回去”:這背後是什麼心理?

 

③ 和"低自尊"息息相關的認知

我們剛才一直使用"說"這個詞——"當別人說我時",所以,我們需要分清楚,這個"說"是什麼?

大部分時候,別人"說"我們,都只是一種評判性語言和評判性態度

比如,我說出我對你的看法:你今天穿的這條裙子,我覺得不好看...

對於這種評判性語言,我們能否接受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需要看一下為什麼?

對於一件事的反應,必然和對ta的"解讀"息息相關,

這個解讀,就是認知。即,我們怎麼理解對方的這句話

關於這個話題,我在之前的多篇文章中有過探討,簡單說,

就是別人只是在表達ta自己的觀點,但是因為我們自己對否定或暗含否定的敏感,

所以自動將對方的"觀點表達"等同於"對方在攻擊我"

例如,你今天穿的這條裙子,我覺得不好看——這句話,

對方只是在表達自己的一個觀點,但是如果當我們認為對方說這句話是故意在給我找麻煩,

故意讓我難堪時,就會產生一系列的情緒反應。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將對方的評判和對自己的惡意攻擊相混淆,

所以,覺察自己是否容易曲解對方,覺察自己是否經常有"受害者思維  ",

是自我成長和人格完善的重要方面。

在這裡,我們需要弄清楚"兩個區分"

 

第一,是人和事的區分 ,對方說的是我這件事沒做好,或者是因為這件事沒做好令他很憤怒,

所以產生了對我這個人的情緒,還是就是針對我這個人做出的攻擊?

很多人將"我的裙子"="我這個人",所以,才會產生自我價值受到貶損的憤怒。

第二,是區分"他人"與"自己" 。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

這句話的意思是,張三因為我做了某事而生氣,將怒火發洩到我身上,

但是情緒是張三自己的,我如果"接"了他的情緒,跟他對罵,或者因為他罵我而生氣,

就等於是我替張三的情緒買單了。

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