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value101 2019-10-11 檢舉

 

找到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提前思考順利與不順利的情況,

從必然性重新審視行動,並且以“完全根據清單”來整理思緒,思考真正的目的。

形成“意見”。 對自己的意見要自信,要找出更多能支撐自己意見的理由和數據。

把批評、反駁都當作自己的想法。 任何的批評和反駁,

都要建立在充分的數據和方法之上,要提出更優解決方案,不能假大空。

通過“721”模型提升自我,並且在行動中加入自己的獨立思考後,

就能有效避免“瞎忙”,懶螞蟻型員工的模型才能逐漸顯現。

2、注重總結,學會舉一反三,高效工作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學會總結,方能高效工作

 

勤螞蟻型員工的另一大特徵,就是不會總結。明明可以通過總結來發現更快更有效的方法,

卻偏偏選擇了最笨、最費時間的那種方法來做事。

就像我同事和我做板的區別,會總結與不會總結,其結果是,

懶螞蟻型員工效率高,勤螞蟻型員工效率低,差距還是挺明顯的。

懶螞蟻型員工的一大特徵,就是高效。而為了高效工作,不至於忙得焦頭爛額,推薦採用4D工作法。

 

所謂的4D,是時間管理專家鄒小強在《只管去做》一書中提到的一個概念,它指的是:

Do it now:立即去做;

Delay it:計劃去做;

Delegate it:授權去做;

Don't do it:盡量別做。

4D工作法和四象限工作法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

四象限工作法偏向於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而4D工作法更偏向於執行。

它的具體解釋如下:

Do it now,立即去做的事情,要在上班的時候優先去完成;

Delay it,計劃去做的事情,分為4類:

今天做,但是只有到了固定時間才能去做的事情,比如約好的電話會議;

今天某個時間段做的事情,這是硬性時間,在這段時間內要排除乾擾做這件事;

今天做,但什麼時候做都行的事情,可以做任務分解;

今天別人交待給我的事情,但是將來才去做的,可以把它放到月曆裡。

Delegate it,授權去做的事情,但不等於放權,而是授權給別人去做,然後讓對方給回复。

Don't do it,盡量別做的事,就不要花時間浪費在上面。

用4D工作法列出工作清單後,每天要做的事情一下子清晰了,

從而能有效的擺脫忙碌卻不知道為何而忙的境遇,工作效率也能得到。

勤螞蟻型員工有了這個工作法,計劃性會更強,才能“懶”起來,逐漸發展成懶螞蟻型員工。

3、少待在舒適區,適當泡在學習區,不斷挑戰恐慌區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少待在舒適區,離成功更近

 

人們想學習新事物的等級分為三個區,分別是舒適區、學習區和恐慌區,

它是由世界知名的領導力變革專家諾爾•迪奇教授提出的行為改變理論,

它用來表示一個項目的難易程度對我們心理狀態的影響:

舒適區: 總是做難度較小、自己也很有經驗,心裡十分有底的項目

,心裡就會處於舒適和放鬆的狀態,這時候所屬的區域就叫舒適區。

學習區: 有些項目對自己而言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初期可能會感覺無所適從,

但方法得當都能達成目標,這時候所處的區域就是學習區。

恐慌區: 去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範圍之外的事情,就會讓自己感到焦慮和恐慌

如果沒人指點,找不到方法就有可能拖延或放棄,這個區域就是恐慌區。

對我們來說,總是待在舒適區,雖然目標幾乎都能圓滿達成,但會像溫水煮青蛙,

漸漸的讓自己對外界麻痺,從而喪失競爭優勢。

比如那個因收費站被撤而失業的36歲女士,長期待在收費站這個舒適區,

每天忙於做些簡單的收費工作,不願去學習新的技能,也從來不去思考自己的未來,

雖然很勤奮,但對自己的未來無益。

當收費站被撤導致自己失業後就只能說出“我36歲了還能做些什麼”這樣自我放棄的話。

所以,在你忙碌的時候如果不願意停下來思考方向,將來必定會花更多的時間來考慮出路。

 

學習區,有一定的難度和挑戰,但就像突然走進黑暗之處一樣,

需要時間去適應,同時方法也要得當。當從無所適從到學會擇善而從時,

表明學習區已經漸漸的變成舒適區,挑戰難度也越來越小。

所以,適當的待在學習區是無可厚非的,但要防止它漸漸的變成舒適區而不自知。

只有不斷的挑戰恐慌區,才有可能激發自己的潛力,把不可能變為可能,

最終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當你面對恐慌區不再恐慌的時候,

回過頭來做舒適區和學習區的項目,就像降維打擊一樣簡單,這才有資格有能力當上那個“懶螞蟻”。

挑戰恐慌區,《只管去做》這本書提到一個方法,叫項目化解法

項目化解是指把一件複雜的事情變得更簡單、更具體,說白了,就是把複雜、模糊的項目往學習區這個像限拉。

埃隆馬斯克有一個瘋狂的計劃:他要用宇宙飛船每次攜帶200位乘客花費80天的時間去火星。通過20~50次的火星運輸,能在火星上建立完全自給自足的城市,預計40-100年後,人類也許會有100萬人在火星上生存繁衍。

這麼瘋狂的計劃怎麼實現呢?最主要的難題在於錢,因為運送單人到達火星的成本,

居然高達100億美元。要想實現移民火星,就必須降低這個成本。馬斯克認為應該要降到20萬美元才行。

那麼,如何降低成本呢?馬斯克使用項目化解法,把它化解成幾個步驟:

把一次性火箭變成可重複利用火箭,於是有了不斷回收火箭的試驗;

在太空軌道上對飛船進行燃料補給,降低發射重量,節省起飛燃料;

在火星上製造燃料,讓飛船返回時從火星取料,避免從地球上攜帶燃料;

使用正確的燃料,比如在火星上製造起來相對容易的甲烷。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SpaceX在測試可回收火箭

 

通過這幾個化解步驟,一個複雜、模糊的火星移民項目就變得具體化了;

再往細分,每一個子步驟又可以化解成若干個分步驟,分步驟又可以繼續化解……

這樣經過不斷的化解,項目越來越清晰可見,越來越能把它往學習區上拉,從而更容易實現。

這就是項目化解法。使用項目化解法後,任何人都能知道自己因何而忙、

如何忙,會加入自己更多的思考和理解,這才能像一個懶螞蟻型員工那樣,掙脫於雜務,忙在重點上。

 

我曾瞎忙兩年,同事一個操作把我點醒:聰明的職場人要會“偷懶”

 

依靠正確的方法,勤螞蟻才能發展成懶螞蟻

懶螞蟻效應適用於每一個員工,只有不斷的提升自我,注重總結,並且不斷挑戰恐慌區,

才有可能能從勤螞蟻型員工向懶螞蟻型員工轉型與發展。

勤螞蟻型員工很好,但成為懶螞蟻型員工,更能體現自己在公司中的價值,

自己的能力才能最大化,從而走得更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