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型團隊,成功突圍的必選之路

創業型團隊,成功突圍的必選之路
value101 2019-10-09 檢舉

 

今天我們首先拋出個問題?我們創業要不要養團隊?

 

創業:創業型團隊,成功突圍的必選之路

 

走過形成期的一路,我們意識到了這個時代不再是個人成功的時代

,應該是團隊成功的時代,但是我們經歷了招人、培訓人、然後人員流失。

我聽到很多的創始人告訴我說:如果說這些年的成績是什麼?那就是我培養了幾家公司。因為我們員工全都單乾了。

現在是大眾創業的時代,各位同學,我們創業的門檻高了還是低了?

連註冊資金都不需要了,自然是低了。這個課程我們不談如何的選人、

培訓人、育人、留人,如果要學習可以學習《創業成長營》中的張譯中老師講的《人才機制》課程,來解決你的問題。

 

創業:創業型團隊,成功突圍的必選之路

 

我們今天討論要不要打造團隊?

我們看到創業型團隊從開始是2-5個人,走完了形成期之後,還是這麼多人,

這個時候走到動盪期,是非常危險的,為什麼有的企業做了5年10年還是那個樣子?

無法升級走向中型企業和大型企業之路呢?這個我們就要研究到底是選擇做大?還是做強?

我們研究大型企業、中型企業,他們都是從小做起來的,為什麼他們能夠成為大型企業,是先做強然後再做大嗎?

顯然不是!

我們看華為這家企業,從剛開始的時候,是先代理的香港鴻年公司的交換機,

然後建立起了十幾個銷售辦事處,91年才開始研發,技術肯定比不上當時的大公司,

所以華為的策略一直就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採用邊研發邊銷售的策略,先把團隊建起來,

先把市場做起來,那個時候產品還在測試階段就交付使用,低價格、次產品,

然後採用優質的服務來彌補客戶,但是任正非始終沒有忘記研發,

當華為逐漸做大之後,隨著技術也成為了世界頂尖,實現了做大做強的目標。

所以我告訴所有的同學,做強再做大是一個技術命題,絕對不是一個創業命題。

我們來分析,我們要想在市場上有競爭力,成功度過動盪期,走向發展期。

 

創業:創業型團隊,成功突圍的必選之路

 

我們先畫一個十字架,首先我們來看,什麼樣的條件是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我們來看成功突圍的四條路:

第一條路是:品牌之路;

假如我們有品牌,會不會有一定的競爭力。

假如你從事日化的,你擁有寶潔這個品牌,在市場的競爭力如何,

肯定有殺傷力,但是我們現在的品牌是怎麼樣的呢?

我告訴你:你的品牌只是一個名,有的老闆說我註冊了商標,名字很響亮,自戀的不行不行的。

但是我們來講品牌,品牌的感覺是在你的心中的感覺還是在老百姓心中的感覺呢?自然是人們心中的感覺。

要想在人們心中有感覺,是不是需要讓大家知道你這個品牌呢?

就像“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紅罐涼茶加多寶”“去屑海飛絲”,

如何讓大家都知道呢?這個就需要做廣告,做廣告就需要花錢,

我們看腦白金在12年的新聞聯播花了1.8億人民幣拍下來10秒的廣告。

那年加多寶花了8600萬元,我們再看現在加多寶花了2億拿下了《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的冠名權。

 

創業:創業型團隊,成功突圍的必選之路

 

我們作為創業型企業不可能有這麼多錢去燒。要想走品牌之路,就必須有錢。

不過也有,沒有花廣告費就可以做出品牌的,比如同仁堂、稻香村、全聚德等百年老字號,這些都需要時間。

所以品牌之路是需要用錢和時間走的路。

第二條路是:資源之路;

假如我們背後有數據資源、資本資源、客戶資源、甚至是信息資源,會不會很好做?很好發展呢?絕對是快速的發展。

我們看阿里巴巴如何創立的,為什麼馬雲能那麼堅定的吹牛逼

根本核心是馬雲擁有信息資源,在創造阿里巴巴之前馬雲的中國黃頁被商務部看中,

然後讓馬雲給政府做電子商務網站,這個時候馬雲得到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商業信息和中國商業趨勢信息,

才有信心創建阿里巴巴,才有足夠的理由聚集十八羅漢。

我們看滴滴打車為什麼能夠收購優步,戰勝其他競爭對手?為什麼美團能夠在百團大戰中獲勝?

為什麼京東一直不掙錢還能屹立不倒?因為背後的資本資源,當劉強東一沒錢了就去找徐新,然後徐新就去找投資。

 

創業:創業型團隊,成功突圍的必選之路

 

我們再看騰訊的商業帝國就來自於什麼?大數據的資源。

我們作為創業型企業我們看看我們的背後有沒有強大數據資源?

有沒有強大資本資源?有沒有強大客戶資源?有沒有最前沿的信息資源,如果沒有的話,這條路也是走不通的。

所以資源之路是需要背後有一定的背景才能走的路。

第三條路是:產品之路;

有的創始人會說,我有產品,我的產品是什麼什麼樣的?如何的好?

那麼你告訴我你的產品是不是最先進的?你的產品有沒有得到專家的認可?有沒有專利?

我們又談到了華為,華為光5G的專利就有3500個,佔了全球的15%,不賣產品也能獲利。

我們看高通這家公司,每年專利就獲利百億。

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的研發者,想走產品之路,就開始潛心研發,我看到一個融資的節目,

一個近50歲的人用了十年時間,花了之前積累的一千萬,研發一款設備,然後找投資,

最後找到專家才發現全球的技術已經超越他十幾代了。這個才發現自己的頓悟是別人的常識。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