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value101 2019-10-09 檢舉

 

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2019年第94本書

書中的很多內容角度跟常規的理財書籍完全不同,可以跟以前介紹過的《鄰家的百萬富翁》、《財富自由》、《富豪的心理》和《富人的邏輯》這幾本書一起閱讀。

第一大秘密:不追求最好,追求唯一

 

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任何正兒八經講商業策略的書籍都會告訴你,利潤是由許多內因和外因共同決定的。如果你考察一下超級富豪的第一種習慣做法,你就會把這些理論統統拋到腦後。

 

經濟學家會告訴你,即使是沒有任何競爭壓力(就連競爭威脅也沒有)的法定壟斷企業往往也會尋找最優價格點(當然,不是對消費者最有利,而是對壟斷企業收入最有利的價格)。

 

不要追求最好,而要追求唯一。

 

可惜,在現代社會,要想找到一個能授予你壟斷權的政府是很難的。不過你不妨去新興市場找找看。卡洛斯·斯利姆在墨西哥成功實現了這一目標。阿爾及利亞國內的“政治金融勢力集團”(擁有強大政治勢力的商人)依靠受政府保護的貿易壟斷公司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俄羅斯寡頭弗拉基米爾·波塔寧也一度擁有電信壟斷企業Svyazinvest的部分股權。

 

就連發達國家也有幾個這樣的案例——比如,美國有三家評級機構分享法定壟斷權,這種壟斷雖然不是由一家機構獨占,但至少比自由市場競爭要好。任何需要政府許可或者涉及政府供應或採購的行業都是尋找這種機遇的風水寶地。比如,美國有一家叫必能寶的公司,依靠與美國郵政署的密切關係,該公司最終佔據了大宗郵件市場100%的份額。到20世紀50年代末,美國約半數的郵件都是由必能寶的機器處理的。該公司當時的利潤率也順理成章地超過了80%,其壟斷地位更是維持了40年之久。

 

當然,還有科技行業。科技業大佬們常說“科技公司利潤高是因為它們創新能力很強”這樣的話。但這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許多行業的公司都具有創新能力(比如,金融業擁有一批拿諾貝爾獎的數學家)。但金融公司的創新無法申請專利,因此它們必須通過其他途徑來尋找利潤。此外,即使是在科技行業,利潤最高的公司也未必是最領先的創新者(比如,微軟在圖形用戶界面、多任務處理、網絡、互聯網和移動設備等領域均落後於競爭對手)。科技公司之所以利潤高,是因為它們擁有專利,而這些專利為它們帶來了微型壟斷。如果競爭對手企圖以侵犯版權的方式模仿一家科技公司,政府會出面乾預並予以製裁。

 

商業策略的最終成就並不是公司的發展壯大,而是把競爭對手斬盡殺絕。

 

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第二大秘密:規模依然是王道

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許多商界領導者會追求“軟性”管理。但也有一些富有遠見的人懂得規模依然是王道,因為規模仍是財富的秘密,只要設法發揮規模優勢即可。比如,在迪魯巴伊時代的印度,規模是許可證制度下的製勝法寶。企業主會以規模效率為由說服官僚向他們發放產能巨大的許可證,把所有競爭對手都擋在門外。的確,對多數新興經濟體(包括當代印度)來說,規模仍然是財富的秘密。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這些國家的國內資本市場大都不夠成熟,無法連續幾年甚至幾十年為尚無盈利的大企業提供發展所需的資金。

 

在美國實施寬鬆的反壟斷法之後,零售業成為另一個靠規模產生穩固優勢的行業,因為零售商能夠利用自己的規模來要挾供應商。對於這一點,可以說沒有什麼人比沃爾瑪的薩姆·沃爾頓理解得更透,而全球排名前12的富豪中有4位都是沃爾瑪締造的(這4位富豪全部屬於沃爾頓家族)。沃爾瑪的低價極其出名,但這種低價是靠擠壓供應商利潤,而不是壓縮公司自己的利潤實現的(沃爾瑪利潤還是很可觀的)。亞馬遜的經營理念也與之類似。儘管亞馬遜創立以來大多數階段的利潤都很低,但華爾街還是積極向該公司注資,期望亞馬遜有朝一日能變成一家“一網打盡”(亞馬遜的宣傳口號)的店鋪,大到能榨取全世界每家生產商的利潤,把它塞進自己(及其投資者)的口袋裡。

 

真正能在全球範圍內實現“自然壟斷”的行業確實為數不多。在全球範圍內,製造大型客機的其實只有空客和波音這兩家公司,它們都能從政府那兒獲得巨額補貼。如果沒有補貼的話,也許就只剩一家公司了。另一個規模經濟效應非常強的行業是資產管理行業:管理大筆客戶資金和管理少量客戶資金往往成本相當(從營業間接成本的角度來說)——你做的投資是一樣的,只是用更多的錢來做。但到了某個階段,規模不經濟就開始顯現了,由於資金規模太大,這些投資開始影響市場走勢——LTCM在鼎盛時期就受到這個問題的困擾,該基金不得不拋棄其基於模型的核心策略,轉而採取其他交易策略。

 

規模經濟強大到能在全球範圍內產生自然壟斷的只有計算機軟件行業,而屬於該行業的微軟曾在全球個人電腦操作系統市場佔有逾90%的份額。有人也許會說,計算機軟件並不是“真正的”產業——它之所以能以現在這種形式存在,完全要歸功於知識產權法。多數“真正的”產品都不可能以零成本無限複製,因此無法享受這種驚人的規模經濟。(還有一個建立在知識產權法之上的行業是地方報紙,該行業到最近為止都是趨於壟斷的,不過壟斷範圍僅限於發行報紙的城鎮。)

 

但這些行業(零售業和軟件業)都擁有實實在在的利潤。對尋找財富秘密的現代人來說,這些顯然都是最值得關注的領域。

 

不過,有時候我們也應該關註一下不那麼顯而易見的東西。

 

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第三大秘密:去商業環境最惡劣的地方淘金

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世界上有許多地方仍然是財富秘密的天堂。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俄羅斯。俄羅斯經濟1998年出現危機,並以債務違約告終(這起債務違約拖垮了LTCM),到2004年,俄羅斯經濟規模只相當於美國經濟的零頭。莫斯科怎麼可能有這麼多億萬富豪呢?

 

這些人之所以感到驚訝,只是因為他們不了解財富的秘密。對企業來說,是否擁有巨大的市場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市場上佔據支配地位。沒有競爭才是關鍵。而寡頭們在俄羅斯可謂如魚得水,他們使用的一些賺錢手段比馬庫斯·克拉蘇搞的公敵冊好不了多少。比如,有些國企管理者設法以每噸30盧布(當時30盧布大約是一包香煙的價格)的計劃價向俄羅斯國企購買石油,再以市場價把價值數百萬美元的石油倒賣到國外。

這種做法實在太普遍了,到1992年,當改革者試圖填補漏洞時,他們遇到了來自既得利益者的重重阻力。這套手段一直到1999年還有人使用。當年,剛剛私有化的尤科斯石油公司從子公司那兒以每桶1.70美元的價格購買石油,而當時的市場價在15美元左右。尤科斯僅以4.08億美元的總價就買到價值應該高達36億美元的石油。隨後,該公司將1/4左右的石油出口到國際市場,僅用短短36週就賺到高達8億美元的利潤。學者安德斯·阿斯倫德估計,通過倒賣自然資源(使用這種手段的公司遠不止尤科斯一家),俄羅斯寡頭總共獲得了近240億美元的利潤——相當於俄羅斯年經濟產值的30 %。

 

這些俄羅斯新富改變了很多人對貧窮和中等收入國家的看法。這些國家也許比較窮,但從財富秘密的角度來看,它們卻是充滿機遇的樂土。如今,“寡頭”或類似群體活躍在世界很多國家,其中不僅包括俄羅斯、墨西哥和印度,還有菲律賓、埃及和委內瑞拉。如今這批人在《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中佔據主導地位。他們獲得的財富印證了迪魯巴伊的財富秘密:商業環境最惡劣的地方才是風水寶地。

 

大多數商人會像飛蛾撲火一樣,本能地被最大、利潤最高的市場所吸引。他們眼裡看到的是以很多零結尾的數字,這些數字沖昏了他們的頭腦。他們以為,只要能賺到那一大筆錢的零頭就已經夠好了。按照這種邏輯,他們得出的結論是:走向全球是商業策略的終極成就,因為全球化能夠增加他們涉足的市場數量。

 

但他們完全搞錯了。巨大的市場確實很有誘惑力,但之後你不得不開出有競爭力的價格,這樣一來,你多半就賺不到多少錢了。你也許能在巨大的市場上分享到少許份額,但這樣做並沒有多大價值。更好的做法是在小市場上追求大份額,這樣市場就可以任你左右了。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去那些沒人願去的地方。就拿迪魯巴伊·安巴尼的公司瑞來斯來說吧,在20世紀90年代,這只是一家不起眼的合成纖維公司,以國際標準來衡量,這家公司的規模簡直是微不足道。1989—1991年,瑞來斯合成纖維業務的營業利潤率在14%~15%。當時瑞來斯幾乎不出口什麼產品。直到21世紀初,瑞來斯仍有97%的銷售額來自印度,而以國際標準衡量,印度只是一個很小的市場。合成纖維行業的巨頭都是跨國化學品公司,比如荷蘭的阿克蘇諾貝爾、德國的Hoechst和英國的ICI。這些公司都在全球範圍內運營工廠,銷售網點遍及全球約100個國家,但它們卻幾乎賺不到什麼錢。迪魯巴伊的利潤率高達14%~15%,阿克蘇諾貝爾的利潤率則徘徊在2%~5%,ICI的利潤率就更低了,僅為2%~4%。Hoechst則僅能勉強賺到迪魯巴伊的一半。

 

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第四大秘密:爭取政府擔保

 

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在融資渠道不暢時,規模經濟就是財富的秘密(因為建立上規模的企業需要很多資金),在商業環境惡劣的地方做生意也是財富的秘密(因為如果其他人籌不到資本,他們就無法與你競爭了)。

 

融資渠道換句話說就是“別人把錢借給你”。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無限制的融資渠道就可算是最激動人心的財富秘密了。如果別人無論如何都願意把錢給你,你就無須擔心決定盈利水平的“五力”,無須擔心規模不再是財富的秘密,甚至無須擔心競爭了。你只要把投資者的錢拿在手裡然後跑路就可以了。你甚至可以拿著他們的錢,再向他們索要更多錢。問題在於,在多數情況下,除非人們對收回投資比較有把握,否則他們是不會爽快地把錢給你的。

 

那些大而不倒的華爾街銀行也利用了這個秘密。銀行是堅不可摧的。你也許以為全球金融危機會讓摩根大通等銀行的資金告竭,因為它們公開宣布自己承擔了極大的風險,但事實上,危機及其餘波產生的效果恰恰相反。金融危機清楚地證明,有些銀行是大到不能倒的。所以,危機之後人們反倒更願意把錢託付給那些銀行。

 

有沒有政府保証投資者和貸款人免受損失的其他例子呢?答案是肯定的。在18世紀的英國,政府曾出手救助過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不過南海公司的一些董事不幸被關進了倫敦塔)。在大蕭條期間,美國政府救助了許多銀行和鐵路公司,不過政府對這些公司提出了苛刻的監管要求。近幾十年來,各國政府開始更加積極地迎合業界的這種需求。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救助了大型國防承包商洛克希德公司,而且幾乎沒有附加約束條件。

 

而聯邦國民抵押貸款協會(俗稱“房利美”)和聯邦住房貸款抵押公司(俗稱“房地美”)這兩家政府支持企業採取了一種更有野心的方式。兩家機構分別成立於1938年和1970年,它們的業務是從銀行手中購買抵押貸款,並將其出售給投資者。房利美和房地美最終都成了準公共機構。也就是說,它們有私人股東,在一定程度上是作為私營企業運營的,但它們都遵循政府主導的商業模式,並能獲得政府的潛在支持。

 

一開始,這些半公共機構的運營狀況和政府官僚機構差不多。它們的員工掙不到多少錢,但乾活也不用太賣力(想想美國郵政署或Amtrak吧)。但到20世紀90年代,房利美新任首席執行官詹姆斯·約翰遜開始意識到自己坐在一個金礦上。房利美的債務其實相當於美國政府的債務,因此評級為AAA(當有傳聞稱政府將立法允許房利美破產時,評級機構曾不厭其煩地強調這一點)。所以,和大到不能倒的銀行一樣,這些準公共公司不論承擔多大風險,人們都會繼續把錢投給它們。約翰遜及其前任戴維·馬克斯韋爾引入了一種冒進的工作作風,把損失準備金減少到接近零的程度(相當於資產的2.5%,而即使是最大膽的銀行準備金率也有8%左右),然後把所有資金都投入風險巨大的抵押貸款證券化市場。而投資者並不擔心,因為房利美擁有政府擔保。

 

當全球金融危機來臨時,房利美和房地美都被擊垮,不得不依靠政府救助。與針對銀行業的救助不同,這項救助條件相當苛刻,但仍不失為一種很棒的財富秘密。

 

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第五大秘密:盡量擁有產權

歷史上最有錢富翁們是怎樣賺到錢的

 

要想致富,不能靠工資,也不能靠廣泛投資股票,而要擁有自己的公司。

 

這是一條建立在合理經濟邏輯之上的明智建議。因為對經濟學家來說,資本成本是公司運營成本的一部分(運營成本還包括薪資、生產設備等)。

 

手裡擁有一些東西的產權確實是不錯的致富之道。關鍵在於要能縱觀全局。

 

你一旦擁有某樣東西,這個東西就是專屬於你的了。這不僅適用於知識產權,也適用於其他類型的產權:產權讓你擁有一種微型壟斷,壟斷對像不是市場,而是資產。因此,如果你擁有一種能持續產生收入的資產(比如克拉蘇通過迫害“公敵”而攫取的“無數”銀礦),那麼該資產產生的任何收入流肯定永遠都屬於你。沒有競爭對手能把它們從你手中奪走(只要你能捍衛自己的產權)。這實際上就是馬庫斯·克拉甦的財富秘密行之有效的原因,也是俄羅斯寡頭在蘇聯解體之初暴富的原因。此外,繼承大筆財產的人無須特別努力,甚至根本無須努力也能過得很好也正是出於這個原因。

 

在手握滑溜溜的財富之竿向頂端攀登的過程中,每一項能產生收入流的資產都相當於一個安全抓手。房地產能產生租金,礦山出產的礦產能帶來收入。當然,和知識產權一樣,這些產權收入的價值也各不相同(美國和愛爾蘭許多以為房價會永遠上漲的人就領教了這個沉痛的教訓)。

 

在現代社會,大多數產權都來之不易:是要花錢買的。在一個法律體系完善的世界裡,軍事征服和盜竊都充滿風險,挑戰也越來越大。不過,當出發點良好但考慮欠周的自由化方案導致法律體系突然崩潰時(比如蘇聯解體),鑄就新財富的大門就敞開了。此外,現代社會至少有一個舞台能夠重現古羅馬時代隨意掠奪他人財產的英勇和榮耀,這就是知識產權領域。在知識產權界,確實會有大批律師(我在第六章提過,這些律師通常受僱於非專利實施實體)搶奪他人的資產,他們的目標通常是那些自衛能力有限的小公司。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