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反思能力

任正非: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反思能力
value101 2019-09-21 檢舉

 

能力(能不能) : 能力、 方法。

條件(有沒有條件): 環境、 時機、 資源。

一件事情結果不理想,我們可以對照這三個點,逐一去反思。

比如你決定每週寫三篇文章,結果目標沒有完成,那麼我們可以對照這三點反思:

1、動力和價值感不足:這件事情是不是你真正想做的,或者對你的意義大不大。

2、 技巧能力不足:想寫,但是沒有靈感,沒有素材,寫不好。

3、 缺資源:想寫,會寫,但工作太忙沒有時間。

找到了失敗的原因,就能夠有針對性地制定策略:

不想做:深入反思寫作這件事情的意義和價值,重新找到意義,實在找不到足夠的理由,就先放棄。

沒能力做:學習寫作技巧,參加培訓班,請教前輩等等。

沒資源:調整時間管理,減少一些其他活動,留出時間專門寫作;也可以降低目標,從兩週一篇改成一周一篇。

運用三要素反思法,可以讓我們對自己的失敗, 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從而幫助我們採用正確的應對策略。

同時,三要素反思法也能讓我們從反思中獲得經驗,不斷總結,避免下次製定計劃時,再犯同樣的錯誤。

任正非: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反思能力

3、 對標反思法,助你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當我們有了明確的改進目標,或想要養成某些好習慣時,可以使用對標反思法

對標這個說法源於美國施樂公司提出的對標管理,核心思想就是設立一個理想標準,日常的管理工作都朝著這個標準靠攏,直至完全一致。

美國國父富蘭克林養成十三種美德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他具體是怎樣做到的呢?

任正非: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反思能力

本質上,他採用的就是對標反思法。

為了養成十三個美德,富蘭克林做瞭如下計劃:

1、 一周關註一個美德,每天劃一根橫線,一周七根橫線。

2、每日反思,在橫線上面用黑點記錄自己當天的過失。

3、嚴格要求自己,目標為一周內兩行沒有黑點。

4、十三週為一個完整的過程,一年循環四次。

5、最後做到整個本子都沒有黑點。

我們也可以用這個方法,來幫助自己改掉壞習慣或者養成好習慣:

比如:

有一段時間,我發現與人溝通時,沒耐心,容易打斷別人。

我決定採用對標法來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我開始每天做反思記錄,把每天和別人溝通時表現好的和不好的點都記錄下來,第二天再針對性進行改進。經過一個月左右的練習,我每天講話打斷別人的次數已經越來越少。

這是我個人使用的表格,供大家參考:

任正非: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反思能力

對照自己的目標,每天反思記錄自己的行為,我們也可以像富蘭克林一樣養成屬於自己的好習慣。

4、對思維過程的反思,幫你改變思維模式

我們對世界的思考和理解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設之上的,這些假設在思維過程中持續地重複使用,漸漸地,我們就會把它當成事實。

合理的假設能讓我們得出正確的結論,錯誤的假設讓我們誤入歧途。

這些假設隱藏在思維的背後,又很難察覺。

通過對思維過程的深度反思,能幫助我們識別和調整這些假設,從而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理解以及後續的決策行為。

舉個例子:

以前只要別人反對我的觀點,我就會激烈反駁。

後來發現這種行為很頻繁,甚至影響和別人的溝通和協作。

於是深入反省,才發現我這種行為背後的假設是:別人否定我的觀點,就是在否定我。

進而產生了極強的自我防衛心理,所以才有那麼強烈的反應。

後來想明白了,調整了這個假設:別人反對我的意見,只是表達對事情的不同理解,這可以幫助我從更多的角度完善自己的認知。

以後,別人再有不同的意見,我會耐心的聽完,並儘力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想問題。

結果,我從他們那裡獲取了很多自己沒想到的觀點,同時也贏得了同事的支持和尊重。

通過有意識的反思,我們可以意識到自己行為背後的邏輯,意識到邏輯背後的假設。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經常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我的行為(感受)是什麼?

2、這個行為(感受)背後的邏輯是什麼?

3、邏輯背後的假設是什麼?

4、這個假設合理嗎?有什麼證據支持嗎?

5、如果不對,我應該怎樣調整我的假設?

我們對自己行為的一次次復盤反思,其實就是一次次自我升級“假設”的過程—— 假設變了,行為也會改變。

然後在“假設”升級的基礎上,再製定下一步行動計劃,從而得到不同的結果。

逐步發現並糾正那些錯誤的隱含假設,並長期堅持這麼做,你會發現自己的思維能力越來越強,推理越來越精準,決策水平也會越來越高。

任正非:人與人最大的區別,在於反思能力

四、結語

反思是一種方法,也是一種能力,需要積累和練習。偶爾反思一兩次,效果並不大,想要通過反思獲得成長,就必須持之以恆,把反思變成一種習慣。

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我們過去的經歷就像一本書,其中每一篇,都是寫滿我們弱點和優勢的故事。

只有反复閱讀這些故事,我們才能夠清晰地認識自己,獲得經驗和教訓。

正如荀子在《勸學》中所說:“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養成反思的習慣,對自己進行及時的評估和反饋,優化和指導自己的行為決策,我們就能不斷突破,快速成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