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到最後,拼的是家庭的資源、父母格局和眼界

教育到最後,拼的是家庭的資源、父母格局和眼界
value101 2024-04-23 檢舉

 

 

作者:muye

孩子腳下的路,始於原生家庭。

曾仕強曾說:一個人的基礎教育不是在學校,不是在社會,而是在家庭。

決定孩子教育成長起跑線的因素只有一個,那就是家庭。

父母的眼界格局、提供的資源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在良好家庭氛圍薰陶下長大的孩子,自然不會差到哪裡去。

01

清華大學教授晉軍曾對清華學子說:

“你們的家庭背景決定了你能接觸到資源的多少,決定了你們的學習環境。你們能來到清華,不僅僅是因為你個人的努力。”

這個結論來自於他做過的一項抽樣調查。

2010 年清華大學農村生源佔總人數17%,當年的高考全國農村考生比例為62%。

更紮心的是,不同家庭條件的孩子考上清華所需付出的努力截然不同。

出生於西部小縣的李力,復讀一年才考上清華大學。

高中四年,李力幾乎沒有任何娛樂、參加社團活動的經歷,所有時間都用來做練習。

相較之下,王達同學上清華大學就「輕鬆太多了」。

王達的父親是私企老闆,母親是高中教師。

他高中就開始參加各種學科競賽,暑假到北京學習英文、寒假到國外去遊學。

因為優秀的學科競賽成績,王達被保送清華大學。

就像有段話說的:

“學霸大多出自財務自由,家庭穩定的知識分子家庭,只有極少數的寒門,依靠過人的天賦通過考試獲得階級躍升。”

不得不承認,優質的教育資源是有限的,競爭不可避免,拼爹媽是必然的結果。

部落客@小劉很哇塞 到國家博物館參觀時,遇到一群拿著歷史書研究文物的北京孩子。

老師在前方講解,北京孩子一邊近距離欣賞文物,一邊手持筆翻開書本做筆記。

 

北京孩子如果想學歷史,隨時就能到博物館學習。

普通家庭的孩子,只能在歷史書上學習和想像。

北京孩子走到少年宮只需要花一個小時,而一般家庭的孩子需要花十幾年、二十幾年,甚至一輩子也走不到。

除了博物館,他們在幼兒園階段就去參觀了天壇。

 

小學生在故宮上課。

 

很多人此生都無法涉足的地方,這些孩子在出生的第10年就逛了個遍。

這是北京的父母提供給他們孩子的資源。

有的孩子什麼都不用做,就與別人拉開了巨大的差距;有的孩子拼盡全力才能得到的東西,對有的孩子來說卻是與生俱來的。

孩子的未來拼的不僅是個人的奮鬥,還有家庭的資源、父母的能力和模式。

為人父母透過自己的努力,存下越多的資源,你的孩子就能去見更廣闊的天地。

02

教育比拼父母創造的資源環境,也拼父母的內在涵養。

父母的處事格局,同樣對孩子影響深遠。

正如楊瀾所說:父母的格局,就是父母的活法,你想如何過一生,也會影響孩子的格局。

亦舒曾在小說裡刻畫過一個小格局的母親-薛甄珠。

她愛佔小便宜,去超市買菜喜歡自備小刀掐菜偷菜。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