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的家庭,明明愛著,卻彼此煎熬,互相逼瘋

有多少的家庭,明明愛著,卻彼此煎熬,互相逼瘋
value101 2024-04-23 檢舉

 

有些父母培養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

有些父母想讓孩子不付出任何代價地獲得幸福,一廂情願地幫孩子安排人生。

以上無論哪種,表面上看,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實際上,卻都是綿裡藏針的傷害。

一位網友在36歲時,被確診了癌症,竟然開心地在網路上發文說:

“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快樂過,總算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了。”

 

看完她的自述才知道,她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但她人生中的所有重大決定都是父母說了算:

中考志願、高考志願、專業選擇、包括畢業後要從事的工作…

她試著抗爭過,但沒有一次成功。

本科選專業的時候,她喜歡英文傳譯,父母逼她選擇國際金融,因為國際金融比較熱門。

她在大學選修了中國文學,拿到了班上第一名的好成績,父母不屑地說:

“沒有任何價值。”

 

她畢業後,為了讓父母高興,去了薪水高的四大會計事務所工作。

當她因為工作壓力太大,打電話給爸爸求安慰時,卻被爸爸罵了一頓。

工作幾年後,她拿到了中國最好的財經媒體記者的工作,被常青藤研究生錄取,父母再次逼她去學自己不喜歡的金融。

她不喜歡高壓的工作,想辭職,想移民,一如既往地被家人反對。

 

直到得了癌症,生命進入倒數計時,她終於看到了擺脫父母控制的曙光,擁有了按照自己意願生活的勇氣,想想真的令人心酸。

心理諮商師武志紅曾說:

「一個孩子從成長走向成熟,需要獲得父母的授權。

 

所謂授權,就是:

 

允許你離開我的身邊,脫離我的掌控;

 

讓你變得和我不一樣,甚至超越我;

 

允許你奔向更廣闊的世界,成為你自己…”

孩子不是我們的工具,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擁有獨立的自我,有權利選擇自己的人生。

 

 

心理學專家陳瑜曾採訪過這樣兩個男孩:

一個男孩的父母忙於工作,沒空盯著他學習。

他因此有了很多自由探索的空間,趁機看了很多書。

慢慢地,他覺得學校教的內容餵不飽他,就提出休學一年,父母同意了。

這一年的時間裡,他讀了100本書,還拜知乎上一個厲害的答主為師,兩人合寫了10萬字的研究文章。

這些事做完,他回到了學校,陳瑜老師問他:

休學一年回去,有沒有遇到學業上的困難。

他笑著說:

「唯一的困難就是經常發現老師講的不對,還要克制住反駁的衝動。”

另一個男孩的父母,從小就有意識地給他創造了很多自由探索的機會。

例如,常帶他看很多的演出、展覽、電影、紀錄片,帶他去旅行,為他打開廣博的世界。

他也因此得以不停地感受、測試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因而生發出對世界的巨大好奇。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學了很多很深很雜的知識,完全超出考綱的範圍,他把學習當成是一件自己熱愛的事,終身的事。

很多父母都以為,學習以外的事情對孩子是沒用的。

但事實上,多給孩子一些學習以外的自由探索,反而可以激發孩子的內驅力,幫助孩子找到學習的價值和意義,讓孩子用“自驅式努力”打敗“被迫式努力”,真正地愛上學習。

記得白岩松曾經對自己的兒子說:

“你要考第一名,我就跟你斷絕關係。”

他也曾在給兒子的「人生郵件」中特別強調:

「人生不是競技,不必把撞線當成最大的光榮。

當了第一的人也許是脆弱的,眾人之上的滋味嚐盡,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涼,於是,就將永遠向前。

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勝者,每一次第一名總是一時的風光,卻賭不來一世的順暢。 」

在白岩鬆的清醒和從容下,兒子白清揚擁有了許多跟別的孩子不一樣的經歷,也擁有了一種不一樣的闖勁兒。

他靠著自己的興趣潛心鑽研蒙古史,小小年紀就成了蒙古歷史專家。

他經常參加課外活動,被倫敦國王學院的老師相中,成了這所學校的預備生,獲得了免試入學的資格。

正如《園丁與木匠》中所說的:

「木匠式的父母,是奔著『塑造一個成品』去養孩子的,孩子被修剪到傷筋動骨,還不見得能讓你滿意。

 

而園丁式父母,是負責一個開放、穩定、充滿愛的空間,讓任何一個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可以任意蓬勃發展。 」

所以,你看,好的父母,關注的從來不是孩子的優秀,而是孩子能否成為最好的自己。

尊重孩子的選擇,退出孩子的人生,讓孩子選擇自己想走的路,才能讓孩子獲得成長的力量,把人生這條路越走越寬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中寫道: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的差別。

決定品質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程度。 」

好的父母,從來不會把孩子放在火盆裡烤,而是想盡辦法點燃孩子的內心:

關心孩子被愛的需求是否被滿足了;

接納孩子的普通與不完美;

把孩子想要的自由、尊重、寬容和欣賞,還給他們;

喚醒孩子的生命感和價值感。

只有先滿足孩子的需求,發現孩子自身的價值,給足孩子心靈的養分和成長的空間,才能激發孩子的潛能,讓孩子更快、更好地成長。

如此,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最成功的教育。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