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身能量的高低,決定了他看到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父母自身能量的高低,決定了他看到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value101 2024-04-23 檢舉

 

 

人要補充能量,就像手機需要電力一樣。

低能量的父母,總是消耗孩子,讓孩子自卑頹喪;而高能量的父母,一直在為孩子充電,讓他們獲得源源不絕的滋養。

作者| 可樂媽

前段時間,在後台看到了這樣一則求助:

「虎媽,你有沒有拿別人家小孩跟自家小孩做過比較?

最近我可算體驗到被人'秒殺'的感覺了,我兒子最近交了一個好朋友榮榮,隔三差五就去對方家玩,每次回來都跟我說榮榮媽有多好:

榮榮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榮榮媽說的第一句話一定是'沒受傷吧',而我只會罵'闖禍精';

榮榮小測驗得了滿分,榮榮媽一定會誇他努力、認真,而我只會說'一次滿分有啥用';

……

我明明也很愛孩子,但在兒子眼裡,我怎麼就處處比不上別人家父母呢? 」

看了這位媽媽的留言,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的「能量層級」理論。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層級。

父母亦是如此。

能量層級低的父母,只能看見孩子的不足,一張嘴巴滿滿都是負能量;

而能量層級高的父母,卻能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給予孩子源源不絕的鼓勵與幫助。

那麼,身為父母,我們該如何提升自己的能量層級呢?

看完以下8張對比圖,相信你一定能從中找到答案,做給孩子「充電」的父母。

 

孩子厭學時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懶惰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缺乏正向回饋

 

心理諮商師劉純婷曾遇過一個男孩,因厭學跟父母關係劍拔弩張。

在父母看來,這孩子天生懶散,簡直沒救了。

但家長不知道的是,孩子成績不好,本來就備受折磨。

在學校,又因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被老師嘲笑。

好朋友過生日,請了班上前十名的孩子,卻沒有請男孩,只因朋友的媽媽不讓自家孩子跟成績不好的同學玩…

類似的打擊多了,學校才成了孩子的惡夢。

有多年諮商經驗的精神科醫師劉亮也發現,許多孩子厭學,都是因為缺乏正面回饋。

為此,他給一個厭學男孩的父母了兩項作業:一要寫出兒子過去做過的20件成功的事;二要記錄這段時間兒子身上好的變化。

後來,劉亮當著全家人的麵條回顧父母對兒子的欣賞,男孩顯然被觸動了。

經過短短兩次家庭治療後,男孩主動提出想回學校。

哲學家愛比克泰德說:

“困擾人們的並非事物,而是他們對事物的看法。”

身為父母,我們無法控制孩子在學校裡會遇到什麼,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及心態。

只有當我們相信自己的孩子不是懶惰,而是需要幫助時,親子間才能架起一座名為溝通的橋樑,改變也會悄悄發生。

 

孩子唯唯諾諾時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沒主見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缺乏認可

 

還記得電視劇《以家人為名》嗎?

媽媽帶女兒去買衣服,女兒選白色,媽媽說「不愛乾淨還穿白的」;女兒選黑色,媽媽又說「黑色不適合你,年輕要穿鮮亮的衣服」。

最後,女兒唯唯諾諾選了媽媽喜歡的粉紅色,媽媽卻指責她:“一點主見都沒有。”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如此。

看似在詢問孩子的想法,其實心底早就有了答案。

所以無論孩子的回答是什麼,都會下意識地否定孩子的想法、判斷,然後再按照自己的決定來。

久而久之,孩子就變得越來越怯懦、猶豫,甚至喪失了生命力。

但就像育兒部落客王人平說的:

“聽話不是好孩子必備的品質,獨立思考才是。”

高能量的父母,會鼓勵孩子表達自我,放手讓孩子嘗試。

而從這樣的家庭走出的孩子,一定不會盲目跟風,而是時時刻刻保有獨立的判斷力,將人生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孩子犯錯時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不可愛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還有進步的空間

 

當孩子犯錯、不聽話時,不少父母總會發火、吼叫,甚至打罵孩子。

但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多時候不但無效,還會起反作用,讓孩子更加叛逆、糟糕,最後徹底淪為無可救藥的人。

作家顯克維支曾說:

「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隻『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

那麼,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

有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單親媽媽跟青春期的孩子關係很緊張,媽媽指責孩子不學習,就知道玩遊戲;孩子則痛恨媽媽的管教。

直到有一回,媽媽加班回家,看到門廊的燈還亮著。

她沒有張口就罵,而是溫和地對孩子說:“是你給我留的燈嗎?謝謝寶貝。”

其實,孩子並非刻意為媽媽留燈,只是忘了關而已。

但因為換了一種解讀方式,常常一言不合就吵架的母子倆,第一次學會了好好溝通。

此後,媽媽不再將孩子的錯誤視為麻煩,而是相信孩子會在試誤中成長。

孩子也變得越來越自律、孝順,後來還申請到了國外的名校。

犯錯,是一條成長的「綠色通道」。

不因錯誤否定孩子的一切,孩子才會逐漸走向正確的人生。

 

孩子發脾氣時

低能量的父母看到的是任性的孩子

高能量的父母看到了孩子心裡的委屈

 

看過這樣一句話:

孩子的行為是“木”,心理狀態是“林”,很多時候,我們只見樹木,卻不見森林。

面對孩子的壞情緒,許多父母只看到了孩子在發脾氣,覺得孩子無理取鬧,卻忽略了孩子隱藏的心理狀態。

《傾聽孩子》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有個小男孩過生日,媽媽送了他一件禮物,可男孩拿到後卻大發雷霆:“你為什麼送我這個?你心裡根本沒有我!”

男孩一邊咆哮,一邊要把禮物往地上摔。

要是換成一般的父母,多半會覺得男孩任性、沒良心。

但男孩的媽媽卻沒有第一時間斥責兒子,而是分析起男孩發脾氣的原因:

原來,男孩之所以生氣,是因為這次收到的生日禮物和上次送給哥哥的差不多。

這讓男孩覺得媽媽心裡只有哥哥,沒有自己。

看到了孩子隱藏在憤怒背後的委屈後,媽媽溫柔地對男孩說:「我很遺憾你不喜歡它,但我的確想要送你一件好禮物。我非常愛你,絕不願意傷害你。 」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