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真正治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格局

林徽因:真正治癒一個人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格局
value101 2024-04-06 檢舉

 

 

生如夏花之絢爛,

死如秋葉之靜美。

作者:洞見CC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去世。

好友金岳霖,為她寫下這樣一副挽聯: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如今,69年過去了,這個滿身詩意的女子,似乎仍留在她所鍾愛的人間,從未遠去。

我們還是能從她留下的詩裡,感受到她的才情;

從她一生的經歷中,明白她是以怎樣的格局,去應對人世間的種種疾苦。

就像作家趙一說的:林徽因身上有一種不慌不忙的堅強,能夠迎風面對一切。

儘管外界對她多有非議,儘管世道對她並不仁慈,儘管生活對她也不夠寬容。

但她還是坦然接受了所有的苦難和刁難,並以喜歡的方式,走完了傳奇的一生。

讀懂了林徽因的這些經歷,你也會明白:

身在俗世浮沉,傷痛總是難免,但最後能夠治癒你的,一定是你心裡那份釋懷和格局。

在傷害面前,內心夠強大,格局夠寬廣的人,才能從容應對一切風雨。

1

格局一大,就不會去計較傷害

每個人的一生裡,都會有那麼幾段暗無天日的時光。

林徽因也不例外。

她生命裡最初的陰霾,便來自原生家庭。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是清末有名的大才子,而母親何雪媛則是個大字不識的傳統婦人。

見識的差距,文化的鴻溝,注定了他們之間沒辦法擁有共同語言,在一起總是爭吵。

吵的次數多了,林長民對妻子越來越疏遠,何雪媛對丈夫也越來越埋怨。

久而久之,何雪媛就將這種怨恨也加諸到了林徽因身上。

只要林徽因跟林長民多親近了一會,何雪媛都會陰沉著一張臉,將她數落半天。

父母針鋒相對的關係,母親刀子一般的數落,從小就讓林徽因倍感痛苦。

以至於後來跟人談論起這些過往,林徽因還是會說:

差不多希望自己死掉,或根本沒有降生在這樣一個家庭,那早年的鬥爭對我的傷害是如此持久。

在這樣的處境下,林徽因開始向內求索,慢慢調整自己的心態。

她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父母之間的關係,就向書本尋求解惑,透過閱讀與思考化解自己的苦悶;

後來,她跟著林長民遠渡重洋,見識了世界的多元性之後,更是對自己這個支離破碎的家庭有了更多的理解與包容。

她不再掙扎於父母關係的漩渦,而是心平氣和地接納了一切。

此外,她還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讀書見世面上,正因為如此,她才有了極高的文學造詣,和通透的處世哲學。

常聽人說:生命中最強大的力量,不是對抗,而是允許和接受。

因為這世間,總有一些事情,我們無法掌控;總有一些傷痛,我們無法躲避。

這個時候,我們最該做的是,放大格局,接納所有。

千萬別讓一時的傷害,成為我們永遠的傷痛。

當你格局放大到某個層次以後,你會發現:

你以為放不下的人和事,忘不了的傷和痛,歲月早已教會你如何輕描淡寫。

 

2

版圖一大,就容得下別人訌

《增廣賢文》裡有言:誰人背後無人,誰人背後不說人。

人生在世,總會被別人誤解和議論。

而越優秀的人,越容易遭到他人的「口舌」攻擊。

林徽因一生就受過頗多爭議。

她曾和徐志摩之間有過一段情,後來嫁給了梁思成,於是有人寫文諷刺她用情不專、為人虛偽。

她發表了幾篇詩文,就有人故意挑毛病,說她的文字是「無病呻吟」。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