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動收入,越早開始越好。

被動收入,越早開始越好。
value101 2024-04-05 檢舉

 

 ,比如乾了15-20年再去創業,那麼可能經驗有了,體力也會跟不上,  同時也會陷入經驗陷阱當中。

 

而最佳的時間範圍則是累積10年左右,不論從工作上,還是生活中歷練的角度,10年對於一個人認知方面,處事方面,決策方面都會顯得格外的成熟。

所以在初期,找好一個行業,深深的紮根,盡可能把自己的基礎打的夠牢固,同時資源,人脈,閱歷,也會跟隨不斷的提升,積累寬度的同時,不能忘記自己的厚度。


 

03.把專業和職業的“底層”打通。

假設你現在去網上查詢,作為一個素人打工仔,如何增加自己的被動收入?

我想,網絡上給你的方法論很多,比如“你去兼職”,“你去錄短視頻”,甚至於送外賣,而在智遠看來,這些都是短期策略,不足成為被動收入。

什麼是底層打通:

什麼是底層邏輯,可以理解為自己在上學的時候學的什麼專業,工作之後選擇的什麼行業  ,  做的什麼崗位  ,如何  把三者更有效的結合  ,而結合後又如何將  自己的價值放大的方式,叫做底層打通。

 

要知道,在職場上,價值是很重要,你的價值就決定了自己的收入和“時間的投入”。

從現像到本質,凡事都有一個底層策略,職業也是,如果找到自己的底層規律,就能清晰的將自己的價值放大到最大。

 

財務出身的朋友4年做到了COO:

我有一個財務方面專業出身的朋友,他前期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做用戶運營,而短短的四年,現在已經是知名教育行業的運營COO了。

你看他的專業和工作的職位完全不同,他是怎麼做到的呢?

有一天喝咖啡我們聊天,他告訴我,運營其實很簡單,而我在初期所做的就是將自己最大的優勢,“數據分析”運用到了用戶運營上。

學財務,對數據敏感  ,我可以用財務的方法論清晰的分析出平台的用戶的行為,針對行為做一些增長,留存方面的策略。

而且每一次的投入,ROI的產出都是需要數據分析,我又是財務出身,本質看似不相同,其實有很多可以打通的地方,這就成了領導對於我的加分項。

 

就這樣,我不斷的凝練出來自己運營的核心優勢,抓住崗位的本質,然後加以學習,不斷的成長和進步,就很容易做到了這個職位了。

 

我是如何打通自己的底層的:

我所學的專業和現在做的事情,智遠認為是非常不對口的,一個學播音主持的,不應該是在台里工作,要么是做節目策劃類的工作嗎?

直到2020年,我現在在互聯網圈做市場品牌,智遠認為,其實裡面本質是相同的。

我們來看一下底層的鏈接關係,主持人的圈子通常會接觸幾類人群,一策劃,二編導,三媒體記者,四品牌方,五行業大會乙方公關公司,六經紀公司,始終都繞不過這幾個圈子。

我在從當時畢業實習完後,去了一家上市公司做起了媒介,從媒介運用了一年的時間升職到了品牌經理,當中我經歷了“品牌從0-1”的學習。

然後從品牌又到了市場負責人  ,市場多半需要公關,傳播,推廣,渠道,投放,營銷,甚至於異業合作等等,  而這一切的“底層”都是源於媒介為基礎,在做不斷地升級。

對於智遠來說,我擁有的媒介的基礎和別人不同的則是“實習的經驗”加上價值的放大。

通過這個經驗,在加上近些年一直沒有放棄,經常和很多大會進行主持的合作,默默的就幫我擴大了很多人脈和圈子。

從而讓我打通了底層邏輯,更有效的讓經驗,專業融合為一體,外加上近半年的寫作輸出,又成了放大的“利器”。

 

你會發現,我和上面一位朋友是相同的,只有勁往一個地方使的時候,它才能聚焦,往往也能讓自己快速的成長。

所以,在想擁有被動收入前,你可能先想想能不能打通自己的底層,當擁有了底層實力後,在進行被動渠道的建立。

 

04.“建立渠道”,輸出等。

如果你現在擁有一份還算穩定的工作,有著不錯的固定收入,想增加一些被動收入,智遠有幾個方面可以給你分享。

但是這些都是需要前期去做一定的投入,就是不知道自己願不願意付出了。

素人通過專業+寫作+視頻=放大價值:

你是一名用戶運營,產品經理,甚至講師,PHP工程師,律師等,這些都很值錢和不值錢的,因為價值取決於使用的地方。

這些崗位用在公司,最多就值3萬,老闆不會給更多的價格  ,假設你會寫作,開一個自己的自媒體號,將自己在開發,運營,講課過程中的方法論輸出出去,  就會吸引更多的人。

這個時候,如果人多了,你建立屬於自己的“付費社群”,讓用戶為你付費,進入你的圈子,可以享受你提供的價值,那麼它就屬於“被動收益了”。

平時只需要做的就是:“ 寫寫文章”,“筆記”,方法論,提供下服務,就能輕鬆賺錢。

有人可能認為,寫文章,筆記方法論是一件時間投入很高的事情啊,半天可能才產出一篇。

那麼你想,當一個月有上百人為你付費的時候,自己能不能去嘗試僱傭別人寫作呢?這個就是花錢買別人的時間,為自己做事了。

 

當然,你也可以將自己的方法論總結成為“音頻服務”,“視頻課程”,前期只需要花少量的時間錄製,上傳到相關平台  ,就成為付費服務,這也是被動收入。

如果你能把這些變為“書籍”,通過出書,銷售的方式售賣,那麼是不是又增加了一種被動式收入?

而後期,只需要做好起訂量,如果出現百萬暢銷書爆款,是不是也給自己的個人品牌做了價值放大,同時這些都不會影響你的工作。

這麼看來,這一套邏輯,專業+寫作+付費音頻,視頻+付費社群+出書=閉環=個人價值放大。

價值放大後,自己所在的崗位價值,商業價值也會得到提升,而自己所投入的只是輸出部分,一旦長期運轉下來,後續就只需要維護,就可以了。

 

小資的被動收入方式:

不得不說,賺錢也是一種圈層,我調查了一下,那些小資的人,他們的被動收入方式和別人有著不同,但是底層邏輯是相通的。

我有一個做市場的朋友,在大廠工作了5年,自己有百萬的存款,然後平時會接觸一些皮膚管理,門店運營,然而他就拿出了一部分資金,投資了一家皮膚管理的門店。

前期大概花了40萬,招聘了幾名員工,通過線上社群,IP的方式維護客戶,做會員制,每個月純收入也能在10萬左右。

他平時也會做一些理財,股票方面的投資  ,拿出部分的資金去買趨勢比較好的股票,  賺的錢作為日常生活開銷。

 

其次,他特別愛吃火鍋,又投資了一家“小而美”的火鍋店,我問他,你為什麼不做餐廳,他說餐廳的結構,後端廚房,供應鏈相對比較重,火鍋店後端廚房不管從人力,物力都相對來說較為輕一點。

他的火鍋店還是以“主題”形式做的,很多互聯網人下班後都願意去品嚐,自己在公司也能幫宣傳,而這個也成了自己的被動收入渠道之一了。

當然,以前工作的同事,有創業的,他還加入了“天使投資”隊伍,投資了一家小程序的社交APP,現在做的也還不錯,處於A輪發展期,你看這又成了一種被動收入。

 

所有的一切加起來,他自己只需要很少的時間去管理就OK了,甚至找到更專業的人幫管理,自己制定好目標就行,然而他依然還在公司上班。

很多人的被動收入,都是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專業出發所拓展的。

不要過度關注什麼是被動收入,也不要去迷戀它,真正需要關注的是自己擅長的是什麼,任何人都是靠自己擅長的能力生存的。

被動收入很多人理解為“不勞而獲”,實際上,在獲得“不勞而獲收入”之前,往往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勞動和累積,被動收入也是獲得財務自由和提前退休的必要條件。

 

最後總結:

如果現在你和我一樣,還算年輕,可以沒有被動收入,但是要清晰的認知到“被動收入”這個思維。

絕大多數的人到了中年,會出現三種情況,第一收入的降低,第二身體的亞健康,第三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

被動收入看似不重要,也很重要,等自己30歲,40歲,成家立業,面臨車貸,房貸,上有老下有小的時候,可能就覺得這個東西的所在是有“一定的價值的”,而到時候在去建立,可能就會為時已晚。

比起短期收益,你應該讓自己建立“長線的發展眼光”  ,通過打通自己底層邏輯的方式,放大自身價值,運用價值賺到第一桶金,然後去升級自己的圈子,  訓練自己理財和投資的思維。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