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和誰相處,請保持適度冷漠(精闢)

無論和誰相處,請保持適度冷漠(精闢)
value101 2024-03-26 檢舉

 

清朝文人舒夢蘭曾在《遊山日記‧八月十三日》中寫道:

雲過密則反無雨,令人坐混沌之中,一物不見。

這句話原是記述一種特殊的自然現象,用在社交層面卻也十分適合。

人與人的關係,也像雲霧與雨滴,太近或太遠、過疏或過密,都不是最佳狀態。

不遠,才能將事件、人心、情感看得真切。

如此,才能不亂於心,不困於情,真正做到不為人際關係所累。

人到中年,請保持適度冷漠。

 

 

 

過度熱心,是一場社交災難

都說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極端,會向相反方向轉化。

在社交場合中,這個道理也同樣適用。

當我們對一個人過度熱心時,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對方感到不自在甚至反感。

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你新認識了一個朋友,對方對你還算客氣。

但沒多久,這位新朋友就開始對你噓寒問暖、事無鉅細地「關心」起來。

他(她)不僅頻繁地打電話給你、傳訊息,還時不時地詢問你的私事,甚至在你明確表示不想談論某些話題時仍不依不饒。

面對這樣的“熱情”,你會感到舒適和愉快嗎?

恐怕大多數人都會覺得這是一種負擔和侵擾吧。

因此,在與人相處時,我們要學會把握分寸,保持適當的距離。

熱情是好的,但過度熱心就成了災難。

朋友笑笑曾經有一段漫長的低潮期,在那段時間裡,她的原生家庭、伴侶和友誼都出了問題。

父母控制欲太強,總想擺佈她的人生;男友對她的付出視而不見,經常打壓她的價值;朋友將她視作情緒垃圾桶,只在需要傾訴時才聯繫…

 

笑笑自認是個善良、熱心的人,卻總是熱臉貼冷屁股,長此以往,她便對自己善良的本性產生了懷疑:

“為什麼我對別人這麼好,卻要被這樣對待?!”

笑笑悲憤交加,無奈中求助了一位心理諮商師,那位老師在聽完她的遭遇後,說:

“你可以試著將你的熱心收回一點。一旦你的善良沒有節制,就會縱容他人的依賴與惡意。”

在親密關係中,並不是熱心付出就能得到他人的珍視,相反,人性的灰暗之處在於,人會本能地輕視容易得到的東西。

商場的特價商品,買時沒什麼負擔,丟了也不可惜;飯店裡吃剩的菜,即使第二天可能會發臭變餿,也要打包帶回來。

這是因為二者的品質有那麼大的不同嗎?並不是。

白開水雖然對胃好,但當人們有了更多選擇時,它就是第一個被放棄的飲料。

人際關係中也是這個道理,對於信奉功利主義的人來說,你的一舉一動,都在暗中標記了價格。

對別人的事過度熱心,既會讓自己變得被動,也會招致別人的不快──你怎麼知道人家需不需要你的幫助呢?

正如法國作家蒙田所說:“適度的熱情是最有價值的,過量了就會適得其反。”

在與人的交往中,秉持「有來有往」、「有問有答」的原則。

人家問了,你再說;人家提了,你再幫。

如果別人沒有開口求助,應該先觀望一下,而不是一腔熱情地貼上去。那樣很可能最後好心辦壞事,還憋了一肚子委屈。

 

 

課題分離,成年人的必修課

課題分離是近年來心理學領域提出的概念。

它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要學會分辨哪些是自己的課題,哪些是別人的課題,並對自己的課題負責,不干涉別人的課題。

這個概念雖然聽起來有些抽象,但其實是我們成年人必須面對的現實。

舉個例子來說:假設你有個朋友正在為工作煩惱,他向你訴說了很多不滿和困惑。

身為朋友,你可以傾聽他的訴說,給予一些建議和支持,但你不能代替他去處理工作上的問題,也不能強迫他按照你的意願改變現狀。

因為工作是他自己的課題,他需要自己面對和解決。

如果你過度介入、干涉他的課題,不僅會讓他感到不自在和反感,還會影響你們之間的友誼。

更要命的是,如果你的建議真的左右了他的選擇,結果發展得不盡如人意時,他一定會對你懷恨在心——即使當初是他求你為他建議。

學會課題分離,應當是所有成年人的必修課。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對別人的困難和問題視而不見、漠不關心,而是說我們要尊重對方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不要越俎代庖、過度干涉。

正如德國哲學家康德所說:“人之所以為人,因其有理性;而理性的運用,必須以自由為前提。”

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自由和選擇,讓他們在自己的主題中自由發揮、成長和進步。

課題分離的負面案例,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

在有些父母眼中,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辛勞,不夠聽話順從,辜負了自己的良苦用心;而站在孩子的角度,家長控制欲太強,不會關注自己內心的想法,不尊重自己作為人的個體性。

於是,父母抱怨“白養兒女”,孩子淚流滿面。

明明有著最親近的血緣關係,卻造就互不理解的悲劇。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