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半大小子,氣死老子”,教育好12-18歲的男孩,父母請一定做好3件事
value101 2024-03-26 檢舉

 

青春期男孩在不夠成熟的情緒腦與自我認同的差遣下,常常做出非理智的舉動,這其實是他們在顛簸中快速駛向成人世界的信號。

若父母能理解孩子的出發點與動機,將有助於與孩子產生共鳴,引導孩子明確界線。

 

《解碼青春期》一書中說:

“在青春期,身體和心靈的突變就像一場劇烈的風暴。每一個看上去叛逆、難以接近的孩子,都需要父母強有力的支持。”

有研究表明,受青少年信任的成年人,是教導他們情緒調節的最佳人選。

那個橫眉冷眼或是個氣勢囂張的孩子,其實正處於情緒的洪流之中。

若此時父母被表象蒙蔽,將孩子撇在一旁,那麼,孩子將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

若父母以平穩的情緒,待在孩子身邊,提供孩子學習情緒調節的安全空間,那麼,下一次,他們才能更順利地調節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做出跟家長期望相違背的事情時,父母需要冷靜下來,傾聽孩子的想法,並盡量理解他們的立場。

同時,父母表達自己的期望時,應該透過開放、平和的溝通,與孩子達成共識,既要給他們與年齡相符的自主權,也要設定適當的界限和規矩;對於不可接受的行為,孩子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如此,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愛與支持,讓孩子在安全與探索中取得平衡,平穩前進。

 

 

面對青春期男孩,父母不妨做3件事

青春期是孩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必經期,也是自我意識的快速成長期,他們不滿於父母曾經打造出的安全圍欄,努力衝向更浩瀚的世界。

這便要求父母打造全新的養育模式:既能讓青春期男孩得到應有的照顧,又能給他發展獨立性的空間。

迎接這項艱鉅挑戰,父母不妨從以下3件事做起:

 

1.多說「無用」的話

青春期男孩追求更廣闊、自由的世界,在資訊爆炸、價值觀爆炸的時代,孩子只會認同與自己同頻的人。

若父母只緊盯學業,三句兩句不離學習,孩子難免會感到厭煩。

若想走進孩子的內心,父母不妨投其所好,聊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例如喜歡的電影、愛聽的歌、身邊的趣事、最近遇到的開心或困惑的事情…

這些「無用」的話裡,隱藏著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容納著孩子的喜樂與困擾,折射著孩子的真實處境。

只有父母站在孩子身旁,與孩子肩並肩一起看世界時,才能與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語言,也才能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2.把孩子當成頂樑柱

《自卑與超越》一書中說:“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自由、尊重,希望能擔重任,想要自己做主。”

青春期男孩勇於探索自己的能力邊界,敢於承擔責任。

這時,父母不僅要尊重孩子的知情權,把家裡事情主動告知孩子,讓孩子參與家庭決策;同時,對於孩子自身的事情,父母還要給予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父母有事多與孩子商量,讓孩子感受到被重視,不僅能大大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更能激發孩子處事的潛能。

在一次次的家庭參與中,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加強;一次次的選擇中,孩子的責任感與擔當愈加強烈。

在和諧的家庭氛圍中,孩子感受到了尊重,所謂的「叛逆」自然會越來越少。

 

3.給孩子找到優秀的指引者

英國學者菲爾丁說:“典範比教育更快,更能強烈地銘刻在人們心裡。”

典範是帶給我們正面影響和正能量的榜樣,能激發我們向善、向上的鬥志。

在可塑性強卻又迷惘的青春期,孩子尤其需要一個榜樣,指引自己找到努力的目標和奮鬥的方向。

有句話說:“誰能影響我的孩子,我就帶孩子去見誰。”

父母成為孩子的指引者,或幫助孩子找到各領域的高人,讓孩子體會到成功背後的努力鑽研與堅持。

優秀的指引者能為孩子帶來深刻的影響,為孩子提供智慧和力量,激勵孩子前進。

 

 

寫在最後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說:

「青春期總會結束。如果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很親密,孩子還會在成年後重新回到你身邊,而你會對他產生很大的影響。

但是,如果你總是批評他、反駁他、要求他,親子關係就破壞了,當他成年後,你就很難再對他有影響了。」

青春期是一個正在建造的工程,充滿挑戰與未知,也蘊藏著無限的可能性。

同時,這也為父母的養育方式帶來嚴峻的考驗。

優秀的父母,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為自己充電、擴容,用愛與陪伴給孩子穩定的支撐,用引導和得體的退出,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

願青春期男孩在人格定型的關鍵時期,在父母恰當的引領下,成長為真正的男子漢!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