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輝:獨處,是療癒內耗最好的方式

董宇輝:獨處,是療癒內耗最好的方式
value101 2024-03-26 檢舉

 

真正通透的人,不會強求融入眾聲喧嘩之中,而是在獨處時依然能夠熠熠生輝。

在電影《想飛的鋼琴少年》中,維特自小便展現了驚人的智商和卓越的鋼琴才華。

然而,這份特殊卻讓他在同儕中顯得格格不入,備受孤立和排擠。

為了融入群體,維特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選擇——

他假裝自己從高處墜下摔壞了腦子,失去了彈鋼琴的能力。

如此一來,他終於被大家接納,成為受歡迎的人。

但這份虛假的和諧,並沒有帶給他真正的快樂。

他熱愛鋼琴,卻不得不迎合同學的喜好,去聆聽那些他不喜歡的搖滾樂;

他聰明絕頂,卻得裝傻充愣,以顯得與大家更為親近。

隨著日子的流逝,維特心中的孤獨感並未因此而減輕,反而愈發強烈。

直到某個平凡的日子,他偶然間聽到了一首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

那悠揚動人的旋律彷彿穿越了時空,瞬間將他深深吸引。

在這一刻,他終於意識到,和音樂為伴,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拼命想要合群,只會讓自己在無盡的喧嘩中倍感壓抑。

唯有在獨處中,才能成為真正的自己。

自此,他不再強迫自己融入集體,而是選擇了與音樂為伴的孤獨之旅。

他整天沉浸在鋼琴的彈奏與曲譜的創作中,最後成為一代音樂大師。

史鐵生說:“在滿園瀰漫的沉浸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到自己的身影。”

與其勉強自己迎合眾人,不如獨享靜謐,感悟生活的真諦。

因為生命的價值不在於交往的廣度,而在於內心的富饒與充實。

當你遠離人群,在昏暗的歲月裡累積沉澱,你會靜下來聽到內心的聲音。

沉浸在自己的孤獨中,才能找回真正的自我,過著想要的生活。

 

3

獨處,是讓沉重的靈魂得以休憩

馬德曾說:

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澄澈與明亮,才能盛享生命的葳蕤與蓬勃。

遠離人群的活法,看似是寂寞的,會失去很多樂趣。

但實際上,獨處是一場與靈魂的對話。

靜下心來,隔絕世界的吵雜,才能為漂泊不定的靈魂尋一休憩之所。

作家陳忠實曾在《我的文學之路》中,講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44歲這年,他感覺整個人充滿了疲憊之感。

事業的停滯、生活的繁瑣、年華的老去,無一不使他身心俱疲。

於是,他提著包裹,遠離讓人心浮氣躁的都市,回到了安恬、寧靜的老家。

在老家,他會沿著村莊的鹿原北坡走走,看柳葉由綠變黃,看月亮由西升東。

四季更迭中,他也看見春花和秋實,也聽見風吹來的方向。

無人問津的時光裡,他還會把擀好的麵條煮熟,給自己下一碗熱氣騰騰的麵條。

靜靜吃完,然後再靜靜睡去。

夜晚不知從哪裡吹來的清風,拂在他的臉上,讓他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平靜。

在這種鬆弛的狀態下,他的靈感源源不斷,最後創作出了赫赫有名的《白鹿原》。

 

陳忠實說:“我一離開都市的喧囂,回到故鄉的綠原,心靈就會沉靜下來。”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

這樣的境界,唯有獨處時才能抵達。

許多人終其一生,未曾與自己的靈魂有過一場促膝長談,使得內心的寧靜漸行漸遠。

但其實,只要我們能學會享受獨處的時光,靈魂就會回歸豐盈,生活也會返璞歸真。

獨處相安,自在清歡。

在繁重的生活裡,我們都應找到這份難得的靜謐,開啟一個人的旅程。

週國平說起獨處的三重境界。

第一境界,人們惶恐不安,總想著逃離,擔心被他人遺棄。

第二境界,人能夠平靜地面對孤獨,專注於自己的思考和行動。

而最高的境界,是在獨處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實現內心的平和與滿足。

比起繁華熱鬧,其實我們更需要一些孤獨的時光,去對抗心底的浮躁不安。

於寂寞中,尋得廣闊天地;在獨處中,看遍世間風景。

點個讚吧 ,當你能靜享一個人的清歡,終能擺脫內耗的束縛,活出生命的本色。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