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舒服的關係:和而不同,慕而不攀,親而有間

真正舒服的關係:和而不同,慕而不攀,親而有間
value101 2023-04-26 檢舉

 

 

朋友之間,再親密,

分寸也不可差失。

作者:洞見yebo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的一切煩惱,皆源於人際關係。”

人與人相處,走得再近,也難免有矛盾與摩擦;處得再久,也常伴隨失望和傷害。

一段感情想要長久,都要有恰到好處的距離感和分寸感。

離得太遠,則會顯得生分疏遠;離得太近,又容易失了朦朧美感。

真正舒服的關係,莫過於:和而不同,慕而不攀,親而有間。

1

和而不同

民國初年,胡適在上海結識了陳獨秀。

兩人一有空,就聚在一起討論文學、社會等問題。

胡適留學於美國,滿腦子改良思想;陳獨秀則從蘇聯歸來,喜歡講社會革命。

兩人觀念不同,私交卻很好。

陳獨秀為革命奔走,時常被抓,每次胡適都積極地奔走救援。

後來胡適在寫給陳獨秀的信裡說:

我們兩個老朋友,主張上儘管不同,事業上儘管不同,仍不失其為老朋友者,正因為你我腦子背後,多少總還同有一點容忍異己的態度。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也沒有完全一樣的兩個人。

在交往中,若是強求一致,就免不了爭執與衝突。

唯有以廣闊的胸襟,容納彼此差異,兩個人才能長久共處。

看過書畫家啟功和謝稚柳的故事。

他們都是書畫界宗師級人物,但兩人在學術上有很多觀點都不同。

對草書《古詩四帖》的作者考證,他們就產生過分歧。

謝稚柳通過對運筆手法的研究,認為它是唐代書法家張旭真跡。

啟功則從文獻著錄、避諱文字等角度出發,認定它是宋人作品。

二人各執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甚至為此打過筆仗。

當時很多人都覺得,他們會因此決裂。

可沒想到,他們仍舊像以前那樣共同出席各種場合,經常交流書畫心得。

對於兩人關係,謝稚柳曾這樣概括:“學術可辯,友誼不變。”

正是對各自觀點的包容,兩人才能夠保持終身友誼。

作家特德·姜說過一句話:

“成熟意味著看到差異,但又意識到差異並不重要。”

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背景和經歷,它們造就了我們不同的觀念與行為方式。

只能看到彼此差異的人,只會將對方從自己身邊推走。

學會包容各自的不同,才能拉近距離,讓彼此舒服。

人與人相處最好的兼容模式,便是發自內心的接納,和源於理解的尊重。

 

2

慕而不攀

隋朝文人王通在《中說》裡講:

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

在人生得意之時向你大獻殷勤的人,大多是趨炎附勢之徒。

這種摻雜過多利益糾葛的關係,往往經不住一點風浪。

《王安石傳》裡,就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熙寧二年,王安石得到宋神宗賞識,經常被召見商議變法事宜。

當時剛剛考中進士的呂惠卿,便主動接近王安石。

在他的刻意結交下,很快兩人就成為摯友。

王安石也向朝廷推薦呂惠卿,讓他成為自己的副手。

幾年之後,由於變法受守舊派反對,王安石受到朝野內外的攻擊。

眼看王安石就要失勢,呂惠卿迅速改換門庭,反過來誣陷王安石。

在呂惠卿的落井下石下,王安石的處境岌岌可危。

危急關頭,他給皇帝上了一道萬言奏摺,據理力爭,證明自己的清白。

最終,王安石不僅洗刷了冤屈,還被授予宰相之位。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