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爆火後,張頌文“消失”了:真正厲害的人,都是長期主義

前陣子,電視劇《狂飆》爆火,成為開年以來首部現象級神劇。
一眾“空有”演技,沒有流量的好演員終於被看到。
劇播完後,有人開啟直播,有人訪談不斷,有人戲約接到手軟……
但有個人,卻始終游離在喧囂之外。
他是劇中話題度最高的角色,本可以在“一夜爆紅”的神話中名利雙收。
但卻迅速回歸“隱身”狀態,不直播不帶貨,也極少出席活動。
他,就是演員張頌文。
隨著《狂飆》熱播,張頌文的過往,一一浮出水面。
從無人問津到一舉成名,從頻繁被拒到片約不斷,從跑腿打雜到擔任主演……
這個時代太喧囂,網絡熱潮、商業風口、言論爆炸……把人包裹到窒息。
但張頌文卻給了我們抵抗浮躁的一劑良藥:長期主義。
人生的路很長,不是起跑快就走的遠,而是堅持跑,才能到遠方。
在豆瓣小組裡,看到過網友@倒霉熊 的一段經歷。
今年29歲的他,幹過十幾份工作,可如今還是“沒混出人樣”。
微商、銷售、中介......一聽什麼來錢快,就立馬跟進;一看錢不好賺,就立馬轉行。
到頭來,幹啥啥不行,做啥啥賠錢。
如今,他已經徹底擺爛,偶爾干點雜活,勉強維持生計。
“10天速成英語口語”“一個月減肥訓練營”“3步玩轉自媒體”......
你發現沒有?在這個追求速成的年代,身邊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人:
投資、創業、哪裡有風口,就往哪裡去,只要短期看不到回報,就氣呼呼地扭頭走人。
人心浮躁的當下,耐得下心,沉得住氣,逐漸成了一種稀缺的品質。
很多人不知道,被《狂飆》帶火的張頌文,在這之前,在漫漫長夜裡悶頭走了20年。
北影畢業後的很多年裡,他都是個不起眼的小透明。
為了填飽肚子,他只能四處打工:去印刷廠做臨時工,在酒店當門童,做過導遊,幹過裝修……
就為了支持內心一直渴求的“演員夢”。
可結果呢,即使“不談錢不挑角色”,也很難被演藝圈接納。
有次他好不容易爭取到一個劇本,卻在開機前被人換了下來:你沒流量,用你沒票房。
他當然很委屈,但這樣的委屈他之前經歷了太多太多次:被嘲諷長相、身高,被冷眼相待,被拒絕.....
而他對演戲的執著,卻從未止息:沒有機會,就主動去演技指導;沒有重要角色,小配角也能接。
哪怕在別人眼裡“很傻”,他還是一直沒想過停下做這件事。
看過一段話:
當代社會,遍地是機會,很多人會為了快速成功,選擇看似高效的賺錢捷徑。
真正能得到世界豐厚饋贈的,始終還是那些肯在某個領域持續深耕的人。
這世上從來沒有速成的美事。
人越是急於求成,越會一事無成;越是著急,越容易踩坑。
很多時候,慢慢來,反而比較快。
《狂飆》裡,張頌文飾演黑社會大佬高啟強。
有人開玩笑說,除非他混過黑社會,不然怎麼能把一個惡人演繹地那麼傳神。
這話雖是玩笑,卻也說對了一半。
張頌文的確混過社會,一混就是20年,為的是體驗生活,積攢演繹素材。
一直以來,但凡一有空,他就跑去菜市場、醫院、超市、小公園,幫人搭把手,和人聊幾句,干點雜活,吃頓地攤。
一天結束後,將所見所想記下來,再找時間反復回看,然後把這些素材融進自己的角色裡。
不少人說他演技炸裂,可比起天賦和運氣,多年來的沉澱才是那根登天梯。
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曾說過:長期主義不僅僅是一種方法論,更是一種價值觀。
只有懂得“流水不爭先”,才會順著時間的河床向前奔騰,收穫人生的滔滔不絕。
《心若菩提》裡,“玻璃大王”曹德旺談起過自己的致富秘訣。
他說:“很簡單,我成功的方法就是只做玻璃,做一輩子。”
他從水錶玻璃做起,後又進軍汽車玻璃行業,等盤子做大,也有人勸他多元化經營。
搞房地產,投資影視劇,進軍電子商務……一個個方案被推到曹德旺面前。
但他看都不看,還是一門心思地經營主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