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過三十,明人,明事,明己

“中年危機是死亡焦慮嗎?”
“為什麼七成35歲以上職場人職業晉升停滯?”
“考公為什麼會越來越卷?”......
有沒有發現,熱搜前列的話題,總免不了圍繞“困境”展開。
很多人由此困擾:明明大家現在物質生活充裕,為什麼幸福感體驗如此差勁?
其實,早在幾百年前就有人給出了答案。
一代哲學大家王陽明曾指出:
人生、事業陷入困境,無非是內心迷茫,人際紛亂,對未來發展方向定位錯誤,在明事、明人、明己這三個方面做得不夠。
改變思維方式,看懂人性規則,安頓好自己的內心,才能衝出重圍,找到新的價值定位。
後台看到過很多吐槽:
明明高學歷去投簡歷,得到的薪水回應卻只有幾千塊;
乾了七八年同一崗位,別人升職了、轉行了,自己卻還待在原地;
同是電商,日進斗金的有,一件也賣不出去的也比比皆是......
用王陽明的觀點來看,這其實是思維模式 出了問題。
就像他說的,做事一定要“知行合一”。
高學歷要敲對門,想升遷得有業績,做電商要有促銷手段。
洞察了事件背後的真相,根據實際情況來解決問題,複雜的問題解決起來才容易。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叛亂。
面對數倍的敵軍,王陽明沒有盲目硬碰硬,而是認真分析了當時形勢,認為他的作戰方向不外乎三種:
上策, 乘其銳氣,直趨京師; 中策 ,進攻南京; 下策 ,固守南昌。
而寧王性格懦弱,沒作戰經驗,直趨京師機率不大,定會在進攻南京和固守南昌間做出選擇。
於是,王陽明“因敵變化”,先偽造了兩封信,一封是兵部令其攻打南昌的公文,一封是回复兵部的手抄文書。
讓這兩封信假意被寧王截獲,來干擾他的選擇。
忌憚之下,寧王果然犯了一個大錯:居守南昌,只在周邊地區展開戰鬥。
這讓王陽明有了充分的時間集結軍隊、思考對策,最終決定圍困南昌城,分割寧王軍隊、各個擊破。
僅用四十多天,就擒獲了寧王。
費爾馬曾說:“敢於向千年不變的定律挑戰的人,才能做出不可能的事來。”
社會發展瞬息萬變,思維框架不打破,一味墨守成規,要么多走彎路,要么被淘汰出局。
“魔女”安妮塔剛投身美容創業時,苦於沒錢打廣告。
這時,她接到了一個律師函,投訴她的小店裝飾花哨,破壞了周圍殯儀館莊嚴的氣氛。
安妮塔又好笑又可氣,但很快她冷靜下來,洞察了事件的本質:影響力是巨大的。
於是,她給報社打了一通匿名電話。
第二天,報上有了這樣一條新聞:“黑手黨經營的殯儀館正在恫嚇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可憐女人安妮塔”。
她沒花一分錢,就把起訴事件變成了擴大銷路的廣告。
不同的解決之道,走出的道路不同,結局也不同:
想讓別人和你簽長期合同,只談利不行,要拿出精準的前景規劃;
想救活一家滯銷的企業,得想出其不意的銷售方案;
人到中年職業停滯,只有拋開一直以來的模式,讓認知變動,才會有轉機。
當下的社會,不管是生活還是職場,只有學會洞察實質,才能打破瓶頸,事半功倍。
懂變通,是立萬難之間而游刃有餘最有力的武器。
人一旦走上社會,就會發現生活很累:
在工作單位要協調領導,搞定同事、客戶;
下班了,回到家還要穩定夫妻關係,為孩子教育苦惱。
想要安身立命,就必須對人性有透徹的理解。
通過人性把握社會潛規則,讓想做的事更容易、更有序地展開。
王陽明在做廬陵知縣時,抓到過一個盜賊。
對方特別強硬,衙役不管用何種方式都沒能讓其招供,王陽明乾脆親自提審。
盜賊知道王陽明的理論學說,所以他先發製人:
“我沒有良知,禮儀廉恥跟我少講,被抓到了,就給我來點乾脆的!”
王陽明就圍著他走了兩圈,說:“天熱!你敢把外頭的衣服脫了再說嗎?”
盜賊認為脫個衣服有啥,立刻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