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得越來越好的人,都做對了這4件事

文|Vinca(富書專欄作者)
列夫·托爾斯泰曾說:“有生活的時候就有幸福。”
好好生活無疑是獲得幸福的不二法門。
好好生活,讓自己變得更好,才能擁有獲得幸福的能力。
面對生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走向:
有些人活得庸庸碌碌,有些人活得熠熠生輝;有些人迷茫慌亂,躊躇不前;有些人目標明確,步伐堅定;有些人邁向高峰,有些人踏進低谷。
一個人生活得好與壞,在行動之初就有端倪,那些生活得越來越好的人,都做對了這4件事。
好好吃飯,溫暖自己
曾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分享的日常: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因為太焦躁,總把吃飯當做任務,吃得太過隨意,不管吃啥越快越好,填肚子就行。
然後人越來越胖,精力越來越差,身體越來越虛……”
如今,好好吃飯似乎成了一件困難事,太多人一日三餐就這樣糊弄過去了。
殊不知,每頓飯都會影響到日後的自己和生活的全部。
美食家蔡瀾在《今天也要好好吃飯》中曾說:
“好的人生,從好好吃飯開始,好好吃飯,就是好好愛自己。 ”
食物,可果腹,亦可治愈人心,溫暖自己。
當代文學家汪曾祺,在西南聯大讀書時,喜歡吃各種美食,米線、過油肘子、油淋雞……周邊的餐館沒有他沒吃過的。
有一次汪曾祺生病臥床,他身上的錢也花得七七八八。他的友人見狀,把自己的舊書賣掉,換了一碗米線,端過來給汪曾祺吃。
汪曾祺吃完熱騰騰的米線,心情大好,精神也好了很多。
無論是清粥小菜,還是大魚大肉,當我們認真以待時,它們便以溫暖回饋我們。
汪曾祺對食物的認真態度,也體現在寫作上。
他寫炒飯和蘿蔔:“油炒飯加一點蔥花,在農村算是美食,佐以拌蘿蔔絲一碟,吃起來是很香的。”
再平常不過的飯菜,也能感受到他吃時的享受。
正如蔡瀾所言:
“吃,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熱情,其他的可以消失,但是熱情不可以消失。 ”
我們如何對待吃飯,就如何對待人生。
好好吃飯,還能給我們面對生活的勇氣。
北宋大家蘇軾才華橫溢,但仕途頗為坎坷,幾度貶謫到偏遠地區,但他從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而是好好吃好每頓飯。
工資稀薄,下不了館子,他就自己種菜、下廚。他喜歡吃肉,就琢磨出一道“東坡肉”來,至今大受歡迎。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也要好好對待每一餐飯,積極地面對未來。
好好吃飯,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好好吃飯的人,是真正熱愛生活的人。
好好吃飯,用心生活,才能不辜負自己和他人。
好好睡覺,善待自己
一位名人曾說:“擁有健康並非擁有一切,失去健康卻會失去一切!”
前段時間,一位25歲女孩子臉上長了老年斑,衝上熱搜第一。
經過檢查,是因為長期熬夜導致。根據醫生介紹,年輕人出現老年斑主要與熬夜、內分泌失調有關。
熬夜,不僅損傷皮膚,更傷害身體;熬夜,熬的不是時間,是命!
無獨有偶,就在上個月,一位25歲男演員劉峰突發心梗逝世。
25歲,花朵一般的年紀,他是北電錶演系科班出身,剛剛出道不久的劉峰為了演好角色,打磨演技,經常熬夜琢磨角色。
他也因為在拍戲時夠努力、夠認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和支持。
但沒想到,原本有無限前途的他,生命戛然而止。
這一切,都與熬夜有莫大關係。
研究表明,每天睡眠時間少於6小時的人,各類心血管疾病的發病增加11.1%。熬夜人群有睡眠障礙、抑鬱、自殺傾向的風險更高。
樁樁件件都警示著我們,熬夜正在潛移默化地破壞我們的身體和生活。
想要好好生活,好好奮鬥,一定要好好睡覺。
莎士比亞說:“舒服的睡眠,是自然給予人的溫柔的令人想念的看護。”
睡個好覺,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在這廣闊天地間,活出自己的色彩。
演員袁弘,參加一檔節目《好好睡覺》,他因為拍戲熬夜,睡眠非常不好,拍戲四個月,睡眠狀況越來越差。
節目中他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他睡了一個好覺,後來不禁感嘆:睡個好覺,整個身體機能和精神狀態完全不一樣了。
作家鄭淵潔,能夠成為《童話大王》唯一撰稿人,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自己早睡早起的良好習慣。
他每天早上4點起床,9點半左右睡覺,堅持寫作,三十幾年來從未間斷過。
睡個好覺,就是有這樣的魔力,讓我們精神抖擻,助我們抓住各種機會。
當困難和壓力來襲,與其輾轉反側夜不能寐,不如先放一下,睡一個好覺。
好好睡覺,是善待自己的開始,也是創造美好生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