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不要小看一個好好吃飯的人

英國作家伍爾夫曾說:
“人如果吃不好,就不能好好思考,好好愛,好好休息。”
生活中,我們常常因為工作,湊活吃飯;因為情緒,不想吃飯;因為體重,不敢吃飯。
成年人,對於不好好吃飯,可以有一萬個理由。
可是,等生病了,我們才意識到,認真對待一日三餐有多重要。
對待吃飯的態度,就是對待生活的態度。
好好吃飯,是生活的頂級智慧。那些能好好吃飯的人,都不簡單。
好好吃飯,是最高級的養生
同事靜靜,是我們辦公室的養生達人,經常給我們普及各種養身小妙招。
但她是我們辦公室抵抗能力最差的,只要周圍有人感冒,她必定被傳染。
相處久了,我發現她有一個非常不好的生活習慣:不好好吃飯。
她常常把早飯拖成中午飯,中午把早餐湊活一吃。中午吃得太少,以至於下午早早就餓了。
餓到下班,然後晚飯就狠狠吃一頓。晚餐吃得太晚又吃得太多,導致第二天早飯的時候繼續沒有胃口。
靜靜的飲食習慣,走入了一個惡性循環。所以,無論平時再怎麼注重養生,身體的狀況依舊沒有改善。
相比於各種養生小妙招前面,好好吃飯才是根本大法。
青年作家李尚龍說過:“其實一個人生活最忌諱的就是不好好吃飯,這是走向不健康的第一步。 ”
被譽為的“漢語拼音之父” 周有光,經歷了四個時代,去世時享年112歲。
去醫院做檢查時,連醫生都好奇他長壽的秘訣。
在散文《我的長壽之道》,周有光先生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養生方法:
“我們的生活比較有規律,不亂吃東西,不抽煙,不喝酒......”
“飲食上,很多葷菜不能吃,不吃油煎肉類,主要吃雞蛋、青菜、牛奶、豆腐四樣。”
“我們很少吃補品,人家送來的補品,我也不吃。”
周有光的飲食習慣說起來也簡單:三餐規律、飲食清淡、不吃補品、有度有節。然後,日復一日,堅持下去。
我們好好吃的每一頓飯,都悄悄地存在了我們的健康賬戶裡。
天下之事,莫大於食。好好吃飯,是養身的第一要訣。
好好吃飯,是最頂級的美容
2001年一位美國醫生見到了宋美齡,驚呼:
“如此高齡還保持著這樣一張美麗的臉,真是奇蹟!”
當時的宋美齡已經104歲高齡了,而她能夠一直漂亮的秘密,和她飲食習慣是分不開的。
宋美齡的飲食清淡而有規律。早餐一杯牛奶,兩片吐司,一點黃油,外加一碟用鹽水浸過的蔬菜。
午餐一盤生菜沙拉,半碗米飯,外加少量的湯。晚餐半碗米飯,兩葷兩素。
反觀我身邊很多愛美的人,吃著最貴的保養品,卻點著最便宜的外賣。
寧願對著鏡子塗塗抹抹一個多小時,也不願意花十分鐘的時間安排一下第二天的早餐。
我們的身體非常奇妙,它就像一面鏡子,能夠折射出我們的健康狀況。人體內臟機能的好壞會在臉上反映出來。
中醫有四診,望聞問切。其中,望是最直觀的,它通過身體外在的表現,來反映內在的健康問題。
漂亮的臉蛋,一定長在健康的身體上,而健康的身體需要我們好好吃飯。
正如穀愛凌所說:“女孩子要好好吃飯,人才會漂亮。”不健康的漂亮,不是漂亮。
美國生理學家曾經做個一個名為明尼蘇達的飢荒實驗,他們首先挑選了36個精神和體能都極為健康的小伙子作為志願者。
然後開始為期6個月的節食,目標是通過飲食把這些小伙子的體重減少25%。
在嚴格地執行6個月後的節食計劃後,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這些20歲出頭的志願者們眼球血管收縮、眼球變白、皮膚粗糙、眩暈耳鳴、四肢無力、體能衰退。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過度的節食確實可以讓人體重變輕,但是會以犧牲健康作為代價。
而現在,我們總能聽到人們因為追求美麗身材,而過度節食,最後患上厭食症的消息。
李瑞芬被譽為國內臨床營養學的泰斗。她從事營養事業60餘年,出版了多本有關營養學的著作,曾在中央電視台多檔健康類節目任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