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格局裡,藏著他讀過的書

有這樣一個故事。
春秋時期,閔子騫拜在孔子門下當弟子。
閔子騫初來時,整個人像被霜打過的茄子,無精打采,面無血色。
一段時間後,他整個人就變了一個樣,氣色紅潤、面部富有光澤。
孔子問其原因。
子騫答:“自從到老師這里後,受到老師的熏陶,常常手持書卷閱讀,從中學到了許多大道理;已經知道如何辨別是非美醜,遇事心平氣和,臉色自然紅潤起來。”
孔子聽後撫掌稱讚。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從來都不是誆人的話。
書籍能帶給人的影響,是深遠而具有意義的。
正如三毛在《送你一匹馬》中所說: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雲煙,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的。在氣質裡,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裡。”
一個人讀過什麼樣的書,決定了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以書為鏡,先見自己,後見眾生
德國詩人黑曾說過一句話:“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李雪琴身上有許多標籤,比如北大才女,創業者。
後來,她還去做了一名脫口秀演員。
她演說的內容,文稿金句連串、內容深刻。
問其緣由,得益於從小的閱讀習慣,讓她擁有了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創作水平。
讀書,讓李雪琴意識到,做不一樣的自己很重要。
在書裡看世界,在文字裡感悟生活,在字裡行間遇見自己的影子。
在書中,可以領略到不同作家的個性,不同人生苦難中的光輝,這些都會化作明亮的燈塔,指引人前進。
好的書籍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志向,甚至可以決定他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
范仲淹“劃粥斷齏”的故事,給人深深的啟發。
范仲淹小時候,獨自一人到醴泉寺學習,生活起居都是靠自己。
每天晚上,他要給自己準備第二天的食物,他的食物非常簡單,就是粥。
哪怕是煮粥的時間,他也不願意浪費,常常會手捧書本讀書。
待粥煮好,已是深夜,他才放下書本,臥床而睡。
第二天早晨起來,他便將凝固成一整塊的粥分成四塊,分成兩份,這就是范仲淹的早餐和晚餐,只配些醃菜,一天的飲食問題就這樣解決了。
在這期間,雖然日子艱苦,但他的精神食糧卻從未缺乏過,很多先賢故事給了他力量。
顏回深居陋巷,卻不改其志。
漢朝路溫舒,家境貧寒,沒有書可讀,他便把借來的書抄寫在蒲草編的席子上。
這些人都成了范仲淹的榜樣,哪怕住宿簡單,生活清貧,都沒有因此改變自己的志向。
不僅如此,他通讀《史記》《左傳》,不僅把天道與人事之間的關係搞清楚了,還知道了古今興衰成敗的規律。
在苦研儒家經典的過程中,蓄養了他博大的胸襟,立下了“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宏大志願。
《生活的藝術》裡說:“人一定要時時讀書,不然便會鄙吝頑腐,頑見俗見生滿身上,一個人的落伍、迂腐,就是不肯時時讀書所致。”
書,就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在書中觀見自己,認識自己,從而找到自己一生的志向。
老話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從古至今,但凡有大成者,無一不是熱愛讀書的人。
唯有時時讀書,才能讓一個人進步,唯有找見自己,才有機會看天下。
書讀得多了,思維、眼界就開闊了
凱勒說:“一本好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無限的海洋。”
人之所以會煩惱,就是因為將自己限制在小小的條條框框裡,總以為眼前的繁瑣就是生活的一切。
殊不知,書籍裡蘊含著萬千世界,讀過盡可能多的書後會發現,汪洋大海,原來自己僅看到小小的一汪水潭。
讀書,可以讓一個人的靈魂得到滋養、變得厚實,擁有直面生活苦難的勇氣和意志 。
作家陳忠實一生都過著多災多難的生活。
據說他的出生,有克死兄弟的命,他後面的兄弟都沒活下來;
上學時,因為家中實在負擔不起學費,他只能中途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