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就是“房子困境”:認知層次越低,越固執

有這樣一個漫畫。
一個人,在大腦結構般的房間裡尋找著什麼,諾大的房間空無一物,只有手電筒散發出微亮的光線。
很多時候,我們總以為人的大腦,可以容納萬物,看似應有盡有,可往往最容易把我們封困,慢慢變得一無所有。
而導致這個原因是被動接收信息,放棄主動思考,認知層次降低。
思想家愛默生曾說:“庸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為他們的思想過於固執。”
在這個速食而又智慧的時代,只有突破囚徒思維,才能推倒腦中矗立的高牆,然後遇見柳暗花明。
千萬不要深陷“房子困境”,讓你的認知層次,拖垮你的一生。
人生最大的困境
其實是“思維牢籠”
豆瓣上,有個叫“認知戰”的小組,裡面有句直白的話:
“真正限制我們人生的,從來不是經濟上的貧窮,而是認知上的困頓。
認知水平不夠,再努力也沒用;認知層次太低,再辛苦也是徒勞。
終其一生,我們都是在跟自己的認知能力博弈。”
的確,拉開人與人最大差距的原因,便是一個人的認知層次。
有幅發人深省的漫畫。
一個人被關在牢籠裡,他兩眼放光,只想用樹枝勾住眼前的麵包,卻始終看不到旁邊更好勾住的鑰匙。
哪怕他轉頭或者轉變思維,就可以看到那把牢籠的鑰匙,可他卻始終視而不見。
現實中,很多人都像這個人一般,每天只局限於眼前的所有,從不去思考更新,主動過更好的生活。
我們的認知思維就像一把鏡子,它映襯著你對外界判斷的結果,然後在映襯過程,無形中就形成差距。
作家@霧滿攔江曾說過:
“認知不足的人,必困於自己的心,舉目所見,只有一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拼命求索,卻無改於自己的命運之分毫。”
老舍筆下《駱駝祥子》中的祥子便是這樣一個人。
細讀,以為祥子平凡坎坷的一生,是時代造就的悲劇;深讀,卻發覺祥子悲劇般的命運,很大部分是他那狹隘又頑固的認知造成的。
他是作風良好,為了買車吃苦耐勞。
可當買了車,他卻埋頭苦幹,兩耳不聞窗外事。
戰爭打起,別人都躲起來,他為了賺兩塊錢不顧危險仍然出車。
結果,車被沒收,被抓去做苦力留下傷疤,他抱怨是不走運。
好不容易,他從兵營逃出來,租車努力攢錢買車。
車主劉四爺和主顧方太太,給出好建議幫助他,他只認死理,捨不得出利息。
結果,被人跟踪騙走了所有家當,他再次抱怨命運不公。
因為陷在自己的“思維牢籠”裡,認知單一固執,所以他再勤勞,依舊一無所有。
反觀劉四爺,同樣出身貧苦,身無分文地闖蕩社會,但他懂得,根據實事提升認知水平,及時調整經營,所以生意越做越大,衣食無憂。
所謂認知,其實是一個人的思維和眼界的體現。
認知水平越低,思維、眼界越狹窄,缺乏彈性,接受不了變故,終究一無所有。
正如叔本華所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所以,有時候,困住你的不是外界,而是你的認知。
只有打破認知上的困境,提高自我認知,才能逃離思維牢籠,擺脫人生大多數的苦惱。
不困在自己的“房子困境”
是成年人最清醒的自覺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書中,女孩塔拉從小在垃圾堆長大。
她父親性格偏執,追求和要求孩子們追崇“不上學,不就醫”的真理。
糟糕的環境,讓她以為自己的一生注定如此黯淡了。
但是,在離家讀書的哥哥身上,給了她思維上很強的衝擊,讓她突然自覺自己的命運有可能改變。
她在哥哥不斷鼓勵和自我思維突破中,慢慢見識外面的世界,提升思維。
最後,她通過自己的努力,從垃圾堆女孩變成為了哈佛大學的高材生。
她的改變讓我們深刻明白:
只有轉變思維,相信行動,人生才會有新起點,才可能收穫更好的人生。
氣象學家馬修·謝博德曾在TED有一段演講:
“我犯過的最大錯誤是,我只看那些能支撐我想法的信息,從來不對任何相反的信息感興趣。
換句話說,我被自己的認知束縛住了。但偏偏,你的認知半徑,決定了你能力的大小。”
的確,這也是很多人都會犯的錯誤。
一個人隨著年紀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最怕思想僵化。
只有敢於思維轉變,保持求知慾望,才能提升認知水平,生活才會有轉機,人生自然越來越順利。
《平凡的世界》中,出身農民世家的孫少安,沒有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而是敢於接受改革浪潮的思想,並在其影響下決定闖出自己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