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人深省的“烏鴉定律”:一個人最大的剋星,是你自己

發人深省的“烏鴉定律”:一個人最大的剋星,是你自己
value101 2023-03-27 檢舉

 

 

提到烏鴉這種生物,你是否也不自覺地想起它難聽的叫聲,進而給它貼上不好的標籤。
 

可網友@上善若水的說法卻讓人耳目一新:
 

“烏鴉的叫聲,與生俱來,因為別人不喜歡,所有的烏鴉就要噤聲嗎?

世上有美就有醜,有好听就有難聽,有綠葉才能襯托出紅花的美。

 

每個人都是一種襯托,不管你願不願意,都改變不了。尊重客觀存在才是人生應有的態度。”
 

所以,不管烏鴉搬去哪裡,如果它把自己釘死在“主觀否定”的十字架上,恐怕很難活得輕鬆。
 

心理學上稱這種,只關心外界,不考慮自身的現象,為“烏鴉定律 ”。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過得糟心,全是因為我們“內心的那個小孩”在搗亂。
 

和他人比較,在意他人的評價,尋求他人的認可,卻獨獨忘了做自己。

 

而活在別人的人生里,自己的需求永遠得不到滿足,這正是一個人痛苦的根源。
 

人最大的剋星,是自己。

 

 

嫌棄你的並非他人,而是你自身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的哲人,身高只有155厘米,曾經很長一段時間,

他一直躲在家裡不敢出門,總覺得背後有人指指點點。
直到他向朋友傾訴:“如果我擁有正常的身高,如果再長高20厘米,不,

哪怕是再長高10厘米,一切就會不同,就會擁有更愉快的人生。”


可朋友卻告訴他,那些他以為在背後非議他的人,並不是在談論他的身高,

而是在說他的性格溫和,對人有耐心,學識淵博,是個了不起的人。


並且還指出,正是因為他身材矮小,無形中給了別人一種輕鬆的感覺,覺得他會是一個靠譜的人。


這時,哲人才意識到,矮小也是有好處的,可以讓自己看起來很有安全感,可以讓對方放下警惕心理。

 

原來,一直嫌棄自己的人,竟是自己。


155厘米的身高並不是“劣等性”,它只是一個低於平均數的客觀數字而已。

 

有問題的不是這個數字,而是我們如何看待它以及賦予它什麼樣的價值。


如果沒有可以比較的存在,也就不會認為自己不好。

所以,困擾我們自卑感的,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認定。


很多時候,我們把目光投向他人,把注意力放在外界,

以至於自身客觀問題都會被無限放大,而自己的優點與能力,就會逐漸被隱藏。


當自我感覺價值偏低或毫無價值時,自卑感油然而生,也就下定了“不要喜歡自己”的決心。

 

可事實上,每個人的優點與缺點都會存在,若換個角度,許多劣勢都會變成優勢。


所以,真正左右我們選擇的,並非他人,而是自身。

 

 

你需要改變的不是外在,而是內心


大多數人認為,一切的不幸,都是有跡可循的。


而心理學家阿德勒指出,現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為自己親手選擇了“不幸”。


一位臉紅恐懼症患者告訴心理醫生,她非常害怕見人,一到人前就臉紅。


醫生就問她:“如果臉紅恐懼症治好了,你想做什麼呢?”


女孩說,她暗戀一個男孩,一直不敢表白,如果治好了病,就馬上向他告白,希望能夠交往。


聽完她的講述,醫生說:“你的病很好治,但我不會給你治。”


女孩追問原因,醫生又說:

 

“因為你是靠著臉紅恐懼症才能讓自己接受對自我或社會的不滿以及不順利的人生。

你還要用'這都是臉紅恐懼症'之類的話來安慰自己呢。”


“倘若我治好了你的臉紅恐懼症,但事態並沒有任何變化的話,

你一定會跑來求我再讓你患上臉紅恐懼症,那時我就束手無策了。”


後來,女孩喜歡的那個男孩先向她告白了,根本就沒在意她的紅臉。
 

女孩如夢初醒,原來阻止她表白的並不是臉紅症,而是她內心自建的“害怕被拒絕”的逃避心理。
 

當想通了這一點後,女孩的臉紅恐懼症也就不治而愈。


生活中,很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總把自己的不幸歸因於外在的不足和自以為的他人的否定。

須不知,真正的罪魁禍首是我們畏首畏尾的逃避心態。


古希臘的一位學者曾提到:“使我們幸福的,主要是我們自身之內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的原因。”
 

一個人,只要內在修為夠深,就沒有翻不過去的山。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