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做這件事,孩子會變得不幸​

父母總做這件事,孩子會變得不幸​
value101 2023-03-27 檢舉

 

晚上回去不要太晚了,最晚9點。

在父母眼裡,孩子似乎從未長大過。

一些出於“愛”的關心,為什麼會讓人如此窒息?

 

第一種可能是,關心背後藏著父母未被處理的焦慮。

父母自己的人生,原本就有很多亟待處理的議題,比如職業發展、個人成長。

因為孩子的出現,“養育一個優秀的孩子”就成了主要議題,暫時把其他問題遮蓋掉了。

孩子長大,離開家後,他們內心就彷佛被抽空了一塊;

心理上很難“斷奶”,無法一下子正視自己的人生議題,把注意力重新轉向自身。

於是,只能延續以前的策略,繼續向孩子投注過度的關心。

 

第二種原因是,父母處在“自我中心”的過度投射中

過度關心的父母,喜歡將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塞給孩子;

他們不能看到真實的孩子,而是透過“投射”來照顧他們。

親子關係中,過度的投射,是一種“自我中心”的相處模式;

即認為,自己的看法就是孩子的看法。

比如:有一種冷叫媽媽的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爸爸覺得你餓。

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很好的分離。

父母沒能意識到,自己的感受是自己的,而孩子的是孩子的。

 

03 親密從分離開始

外出上學和工作這幾年,我時常感覺,和父母的關係反而變得更好了。

頭兩年,父母還沒“斷奶”,會每天給我電話“關心”我。

有時忙起來錯過了,他們還會酸溜溜地說:

“沒有關係,你有自己的事情要忙;

 

不用管我們,我們老兩口在家在家相依為命”

最近幾年,和父母的聯繫頻率變為一周一次;

自己的經濟也相對獨立了,和他們相處起來反而更加舒適。

父母逐漸將注意力從我的身上挪開,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我媽開始彈琴、練乒乓球,我爸專注寫詩、逗貓。

如果無法改變父母,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幫助父母戒斷過度關心呢?

 

1)、允許自己的憤怒

很多人會被父母犧牲式的愛道德綁架,從而產生愧疚感。

但不考慮對方需求的關心,本質還是一種控制。

面對這種控制,我們有委屈和憤怒是合理的。

一味的去接受,只會不斷壓抑你的自我。

對父母的行為表達憤怒,並不代表你在攻擊父母本身。

從心理上接受這種情緒,才能讓我們更加舒服自在。

 

 

2)、心理上明確邊界,給父母斷奶

有一種病症叫做“斷奶媽媽焦慮症”,說的是在嬰兒斷奶時,媽媽比孩子更難適應。

孩子突然不需要媽媽了,媽媽會感受到極強的被拋棄感。

不是孩子需要媽媽,而是媽媽需要孩子。

有時候父母對我們的過度關注,是在安撫他們自己內心的不安全感。

在父母陷入“演員”模式,把他們認為好的東西強加給我們時,可以試著問問自己:

這是你自己的事情,還是父母的事情?

 

擔憂的情緒是屬於你的,還是他們的?

我爸非常喜歡催我做事,找工作、找對像都是,每次電話都會把這些事情問候一遍;

我能感受到他的關心,但是背後隱藏的是濃重的焦慮;

這是他的情緒,不應該由我來處理。

 

 

我們需要從心理層面,將父母的情緒和我們的情緒分離開來。

比起關注孩子,父母首先要過好自己的人生。

當然了,關係中的安全感,是雙方共同建立的。

在要求父母給予我們足夠空間的同時,也需要幫助他們建立信任。

真正過好自己的生活,經濟和精神獨立,才是根本。

最後,我想用家庭治療師薩提亞的《如果你愛我》作為結尾:

犧牲你自己來滿足我的需要

那並不能讓我幸福快樂

那就像你給我戴上王冠

卻將它嵌進我的肉裡

疼痛我的靈魂

 

宣稱自我犧牲是偉大的

那是一個古老的謊言

你貶低自己

並不能使我高貴

我只能從你那裡學到“我不值得”

愛任何人之前,都該先愛自己。

照顧任何人的感受前,都該先安撫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