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性,這三點你知道嗎

“人到中年,相信的越來越少,包容的越來越多。明白世間諸事,存在即是因果。人生最溫柔處,是早已看清是非善惡,卻慈悲而不動聲色。”
不知你是否和我一樣,讀完這段話後不由地陷入沉思,然後發現,真是如此。
曾經,少不更事,對人生充滿懵懂的嚮往,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期許,並自信地認為,只要自己足夠努力,一定能擁有想擁有的一切,過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那時候,相信的東西很多。相信前方一定會有美好的遇見,相信人性本善。
隨時候年齡的增長,經歷的事越來越多,才意識到曾經的自己實在太天真。
美好的遇見未必會有美好的結局,有些人再好,再喜歡,也注定是過客。
東野圭吾曾說,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可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心理學家阿德勒說過,成熟並不是看懂事情,而是理解人性。
世間真正的強者,從來不會把人想得多好,而是尊重人性,順應人性。
o你一定要知道,對別人越好,越不被珍惜。
心理學有個詞叫“貝勃定律” :
如果對一個人太好,非但得不到對方的謝意,還會讓他習以為常,甚至變本加厲地榨取你的付出。
一升米,是雪中送炭,人知感激;
一斗米,是錦上添花,人嫌不夠!
幫人,對人好,一定要有自己的限度。
千萬不要過度的對人好,對消耗你的人讓步,
因為有些人仗著你好說話,把你的幫助當成應該的事,不但不知感激,反而滋生貪婪。
幫他百次,當成習慣;一次不幫,視若仇敵!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
老李和同事住在同一個小區裡。
有一次,老李去上班剛好碰見同事在等公交車,於是便順路捎了他一程。
從此,這個同事每天都準時等在老李家樓下,這一蹭車就蹭了大半年。
起初,同事還向老李表示感謝,偶爾會給他的車加加油。
時間久了,同事就不拿自己當外人了。
後來有一次,下班後老李臨時去機場接人,就提前走了。
同事下班便在老地方等老李,左等右等不見人影,就給他打了電話。
老李說明原因後,同事竟然不分青紅皂白地罵了起來:“你怎麼不提前告訴我,現在班車都沒了,你讓我怎麼回家?”
老李開玩笑說了句:“那就打個車唄,我又不是專職滴滴。”
這句話讓同事生氣了,直接刪除了老李的微信。
老李有冤沒處伸,免費給別人當了大半年司機,最後還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教父》中有一句台詞:
“沒有邊界的心軟,只會讓對方得寸進尺;毫無原則的仁慈,只會讓對方為所欲為。 ”
很多時候,正是你的善良,餵養了對方心中的自私,他們才敢毫無顧忌地提要求。
與他們交往,不僅沒有禮尚往來,反而會換來一次次的失望。
在人際交往中,對貪得無厭的人,要適度遠離;對吃力不討好的事,要學會拒絕。
把你的不計較,當成你可欺負的把柄;
把你的真心意,當成他利用你的工具!
這樣的人,永遠都不值得珍惜!
善良,給懂得珍惜的人,才不會寒心;
善良,給同樣善良的人,才會被善待;
千萬不要因為給別人撐傘,而淋濕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