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真正強大的人,都是“自我歸因”的高手

心理學:真正強大的人,都是“自我歸因”的高手
value101 2022-09-27 檢舉

 

看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故事。

老太太和兒媳離得很近,從窗口就能看見兒媳家的院子,於是經常能聽到老太太吐槽:

“也不知道她們是怎麼過的,院子裡洗的衣服永遠都不干淨,地上總是有斑點,一個女人這麼邋遢,日子早晚過不下去...”

兒子聽到後,幫老太太打掃了一遍家裡,之前他們家髒了的院子,也變乾淨了。

原來,並非是兒媳不愛收拾,而是老太太的窗戶髒了。

1958年,社會心理學家海德,從通俗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歸因理論”。他發現,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找事件的原因時,往往有兩種方法——外在歸因和內在歸因。

簡單來說,便是出現問題時,在別人身上找源頭或從自己身上謀發展。

但是,比起改變他人,往往是改變自己更簡單一些。

觀察那些真正強大的人,也能發現,他們早已經戒掉了抱怨,不受他人、環境、社會的局限,這類人都是“自我歸因”的高手。

 

 

向外歸因,會逐漸使人“意志消沉”

中國政法大學羅翔教授曾說:“這個世界上,有一種人總是把自己當成受害者,總是沉醉在自己構想中的世界,總是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

和伴侶關係僵化,覺得是伴侶不理解、不體諒自己;

沒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覺得是領導安排不對,不懂照顧自己;

掙不到錢,覺得是時代的問題,社會的責任。

曾經,被新聞報導過,那個因為10塊錢,捅傷父親的29歲女兒許濤就是這樣一個人。

許濤從小便覺得自己家裡條件差,可她想到的不是靠自己的能力成就自己,而是把所有的錯都推到了自己家人身上。

她怪父母掙不來錢,怪家裡條件不好,怪父母沒有多少文化。

於是,已經29歲的許濤仍舊不願意工作,每天就靠父母給的錢生活,一次她問父親要十塊零花錢,可因為父親只給了八塊,她便用刀劃傷了父親。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喜歡推卸責任,責怪他人的人,其實進入了一種“受害者模式”。

何謂“受害者模式”呢?

“受害者模式”也稱“弱者模式”,是指一個人把自己置於“不會犯錯”、“需要保護”的狀態中,於是出了問題便下意識求助別人,得不到援助,便會責備他人。

作家亦舒曾說:“情緒這種東西,非得嚴加控制,一味縱容地自悲自憐,便越來越消沉。”

當一個人,總是喜歡從別人身上找原因,那麼可改變的命運,也會因此變得無法改變般“悲慘”,從而越發落魄。

究其根本,不是時代、社會、環境錯了,而是自己錯了。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