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不同,不必爭辯,三觀不合,不必同行

認知不同,不必爭辯,三觀不合,不必同行
value101 2022-07-12 檢舉

 

沈從文自幼家貧,但他喜歡讀書,認為人可以依靠自己改變命運。

 

他從軍時,一些同伴整日吃喝玩樂不思進取,對沈從文的努力嗤之以鼻,甚至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

 

沈從文從不與他們爭辯,只管讀自己的書。

 

憑藉《邊城》名聲大噪後,沈從文斷了與他們的聯繫。

 

有人覺得他太過涼薄,但我卻深為理解。

 

經歷越多越能感受到,認知不同的人,難以溝通,解釋再多都是對牛彈琴;

 

三觀不合的人,難以強融,即便生硬湊在一起,也是話不投機半句多。

 

01

 

認知不同,不必爭辯

 

柏拉圖的《理想國》中有一個經典的“洞穴之喻”。

 

一些囚徒從小就在洞穴里長大,全身被捆著,背朝著洞口,既不能走動,也不能扭頭,只能面對牆壁。

 

某一天,有一個囚徒解除了桎梏,走出了洞穴,發現外邊是一片光明的世界。

認知不同,不必爭辯,三觀不合,不必同行

 

當他喜出望外地回到洞中,向同伴們描述外面的世界時,那些同伴不僅不相信他說的話,反而覺得他變“壞”了。

 

因為同伴們的思想已經固化,他們只見過“牢籠”,便以為這就是全世界。

 

《奇葩說》辯手黃執中曾說過:

 

“每個人腦中既有的看法、想法,已然存在的觀念或立場,都是無數他過去生活經驗當中的偏好與選擇的結果。”

 

你如果沒有辦法幫一個人突破他的認知局限,就不要和他爭論超出他認知範圍的事物。

 

美劇《老友記》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考古學教授羅斯在和朋友菲比一次聚餐中,發現菲比不相信進化論。

 

他對此感到非常震驚:

 

“這個星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經過數千萬年,從單細胞進化而來。

 

進化論不是讓你去相信的,進化論是科學事實,就像我們呼吸空氣,就像地心引力……”

 

然而他的長篇大論並沒有讓菲比信服。

 

為了說服菲比,他甚至跟學校請假,提著一整箱科研報告和一些2億多年前的化石來證實。

 

面對羅斯的糾纏,菲比不耐煩地說:

 

“你有時間和一個按摩師爭論,還不如在相信進化論的考古界多發幾篇論文!”

 

羅斯這才醒悟過來,菲比只願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一味爭下去,爭不出個所以然。

 

每個人所處環境、接觸到的世界不同,看到的風景也有所不同。

 

就好比,兩個人爬山,你在山頂看到的是海,而他抬頭卻只看到了一棵樹。

 

與認知水平相當的人交流,可能是互相探討;

 

而和不同層次的人爭辯,只是無謂的自我消耗。

認知不同,不必爭辯,三觀不合,不必同行

 

02

 

三觀不合,不必同行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