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3招,讓你的表達更有邏輯,勝過90%的人

為什麼有的人,簡短的幾句話就能和人在對話中打成一片?
為什麼在給老闆匯報PPT的時候,總是講到幾頁就被打斷?
為什麼有人一開口就讓你覺得他條理清晰,能力很強?
《奇葩說》的黃執中說:“生命中,我們絕大多數的糾結和困惑,憤怒和失落,根源都來自於我們怎麼與別人對話、協商、爭論、說服。”
優秀的人從來不會輸在表達上,會邏輯表達,讓你的客戶、你的同事、你的老闆心服口服,讓你在職場中所向披靡。
羅振宇說過:職場,或者說當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表達能力。兩個能力相當的人,誰的表達更好,就會在職場中佔據競爭優勢,就更能得到上升的機會。你周圍也一定有表達清晰、說話利索的同事,深得領導器重,職場步步高升,讓人羨慕不已。
那麼,該如何訓練自己,才能讓自己的表達更有邏輯呢?首先你要知道表達不清楚的原因在哪裡。
一、為什麼有的人,總是說不清楚自己的想法
有這樣一句話,說不出來做不到,說不清楚做不好。說不出來,代表你還沒有把事情想清楚,沒有形成一個核心的觀點,說不清楚,代表你的表達缺乏結構性,沒有邏輯。
沒有結構的表達:好像一團亂麻,你可能講的內容全面,但是所有內容縱橫交錯,讓人無法理解。
有結構的表達:好像一個金字塔,觀點在最上面,然後每一層圍繞觀點,依次展開論述,有層次,有條理,讓人一目了然。
為什麼表達必須要有結構,有邏輯,因為大腦記憶有一個特點,就是更喜歡記住有結構的內容,比如123456789和261893547,兩個數字,有結構的你就一下子記住了,而沒有結構你理解起來會非常吃力,也記住。
所以只要結構化表達,就會讓人感覺你的表達條理清晰,語句通暢,聽起來毫不費力。
二、什麼是結構化表達,它的核心是什麼?
那麼什麼是結構化表達,首先它是一種結構,你的表達需要遵循一定的結構,就好像造房子,房子可以通過不同的結構搭建出風格迥異的造型,像東方明珠塔、央視大褲衩等。把你想要表達的內容,像思維導圖一樣鋪開,然後選擇採用魚骨式結構、或是順序結構,或是其他結構。
其次是表達,用什麼樣的邏輯,把這些結構串聯起來進行輸出。就好像看一場電影,讓人跟著你的節奏,一步一步進入到你的世界中。結構+邏輯就構成了結構化表達。
結構化表達的核心,需要遵循以下3個原則。
①一個中心:主題清晰,讓人一開始就知道你的核心觀點。
②合理分類:不同內容用分類進行區分,讓人能夠知道你的內容模塊。
③邏輯順暢:使用合適的邏輯結構,推進的你內容,讓人聽得順暢。
三、如何進行結構化表達
掌握1個中心+合理分類+6個基本邏輯框架,能夠幫助你快速的建立結構性表達的框架模型。
1.一個中心
簡單來說,就是結論先行,在表達之前,先用一句話把你要講的結論概括出來。這就跟我們寫作文時用的議論文表達方式一樣,文章第一段,把結論觀點先行輸出,之後在展開自己的論點進行論證,最後結尾處再次總結,形成總分總的表達模式。
2.合理分類
分類不僅僅是歸類,更是邏輯的梳理,很多人表達能力弱,根本原因是不會分類。微信創始人張小龍有個觀點“設計即分類”,即:給事情做分類,這本身已經完成了設計的工作。我們發現,越是厲害的人,分類就越簡潔,越本質。
分類不是僅僅的把你要表達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類別梳理即可,更重要的是梳理出觀點之間的邏輯。通過有邏輯的分類,把內容系統的、結構化的表達出來。因此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要掌握了最基本和常見的邏輯結構,也就解決了分類。
3.六個基本邏輯,幫你掌握邏輯表達
接下來,我們通過6個常見的邏輯結構,幫助你建立起結構性的表達。
①時間邏輯
定義:按照時間的演變的自然順序展開進行。
特點:由於時間順序符合事物的自然發展規律,可以讓受眾很好的理解,同時也方便演講者的記憶,所以我們按照時間順序來,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種條理邏輯。
關鍵詞:過去、現在、未來。
優勢:思路清晰,既是邏輯,又是分類。
案例:大家都膾炙人口的《鄉愁》,余光中先生所使用的就是時間順序來說明的。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這首詩就是按照“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這樣由遠而進的時間順序描繪了不同時期的思鄉之情。
②空間邏輯
定義:以地理單位為最基本的表達結構。
特點:最大的好處是能夠讓聽眾在大腦中繪製出一幅地圖,可以讓思想的傳遞更有效。
關鍵詞:家、路上,辦公室。
優勢: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幫助理解。
案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隻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這裡就是按照空間的邏輯,出門向東,走過石橋,竹門進去,中間,匾下,依次展開回憶。
③三角邏輯
定義:三角形的頂點是結論,三角形底部的左右兩個點就是資料和論據。
特點:三角形是最穩定,最能給人帶來力量感的結構。利用三要素組成的邏輯中,你的資料、論據和結論相互佐證,相互證明,他人便很容易感覺你邏輯嚴謹,聽上去有道理。
關鍵詞:結論、論據、資料,除此之外,三也可以用作三個要素,比如多聽多寫多練,領導同事下屬、客戶員工股東,三個方面必須就有高度代表性和概括的三個。
優勢:客觀、公正、慎思。
案例:
作家們都知道三幕劇比四幕劇戲劇性更強,任何一部偉大的電影作品、書籍、戲劇或演講都有著三段式的結構。例如:三個和尚的故事而不是四個,老子的道德經中寫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因此,當很少人在演講中貫徹“三的原則”時,你可以堅持這個原則。
④變焦鏡邏輯
定義:像相機的拍攝鏡頭,通過調整焦距,可以對畫面進行拉近或拉遠拍攝。表達者能夠有效地展現出思維的層次感與表達的層次感。
特點:是一個讓你說話高端、大氣、上檔次的表達結構。
關鍵詞:常見的變焦結構有以下幾種,小<-->中<-->大結構,高<-->中<-->低結構,點<-->局部<-->全部結構,雙向箭頭代表的是可以從兩個不同的方向論述,可以從大到小,也可以從小到大。
拉遠鏡頭的目的是:
擴大到更寬的視野;
處理敏感或保密的信息;
證明選擇或決定的合理性;
拉近鏡頭的目的是:
著眼於具體細節;
反駁一概而論的說法;
將問題具體化。
案例:比如你要寫一篇文章關於這次疫情的影響,那麼就可以從國家、企業、家庭、個人,這樣由大到小的拉近鏡頭邏輯去寫。
⑤鐘擺邏輯
定義:依據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辨證推理:正、反、合。它能讓你承認兩種相異的觀點,然後將聽眾引向中間立場,從而在僵局中實現行動。
特點:鐘擺邏輯有兩種變化形式,分別是激進形式和溫和形式。溫和形式比較適合提出妥協方案。激進形式比較適合提出新的觀點。
關鍵詞:溫和型鐘擺,A也好,B也好,A+B更好,不是要推翻兩個觀點,而是努力加以調和。激進型鐘擺,A也不好,B也不好,給你C選擇,當前面兩種選擇都不合適的時候,合理的提出第三個建議。
案例:
《登徒子好色賦》中有這樣對女子的描述:“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
這就是溫和型鐘擺表達方式,我們再來看激進型表達案例。
疫情下,你不能出門工作,也不能在家看電視浪費時間,建議你這段時間多學習,提升自己。
⑥收益邏輯
定義:概述產品、服務或想法有何作用,著重於對聽眾的好處,不遺漏顯而易見的收益。
特點:特別適合兜售思想及產品。正向收益,說這玩意兒對你有啥好處。反向收益:如果你沒有這玩意兒,你會損失什麼。
關鍵詞:讓你.....因為....
案例:
反向收益:為什麼要學會結構化表達,因為如果你不會結構化表達,你在職場的競爭力就大大降低,升職加薪也不會輪到你。
正向收益:如果你學會結構表達,不但可以提高你的溝通效率,還可以獲得老闆、同事的認可。
四、總結
沒有人天生就會結構性表達,你所熟悉的演講高手、脫口秀達人,也都是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來提高結構性表達的能力,通過本文介紹的一個中心、合理分類,6個邏輯結構的學習,希望能夠幫助你建立結構化表達的能力。
平台新規,只有“設為星標”,才能收到每期推送哦!
大腦幫,聚焦成長,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
為自己加油,就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