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沒出息的最大特徵:間歇性自律,持續性懶散

一個人沒出息的最大特徵:間歇性自律,持續性懶散
value101 2022-01-20 檢舉

 

 

自律並不是長跑比賽,而是由一場場短跑接力而成的。

 

曾幾度疑惑的問自己,為什麼自律了仍然一事無成,一無收穫?

直到經歷過打擊、失敗以後,才幡然醒悟:

只因間歇性自律,持續性懶散,然後誤認為自律很難,所以最終無所作為。

網上曾有人提問:“為什麼自律很難,總讓人堅持不下去?”

有個一針見血的回答:“你所謂的自律,只是看起來很努力,所以才會覺得難以堅持。”

李尚龍在《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書裡寫道:“任何沒有計劃的學習,都只是作秀而已,任何沒有走心的努力,都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真正想要變好的人,不需要自我感動和強迫,想改變會積極主動去執行,不斷突破自己的舒適圈。

因為他們都明白:能控制自我的人,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

 

間歇性自律的人,持續性心灰意冷

 

曾有心理學家總結出這樣一個規律:“自律的前期是興奮的,中期是痛苦的,後期是享受的。”

自律沒有捷徑可走,需要持續積累,但很多人只維持在前期的興奮,受不了中期的痛苦選擇了放棄,讓自律停留痛苦階段。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短暫性躊躇滿志,卻長期性心灰意冷的過程:

想要重塑身材,信心滿滿的製定健身計劃,鍛煉幾次後,因肌肉酸痛給自己放了個假,此後便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找各種理由麻痺自己;

覺得生活單調,想充實自己,打算堅持閱讀一百天,買了一大堆書,拆了第一本堅持了十幾天,然後因某天狀態不佳休息了一天,其他的原封不動在桌上沉灰……..

一邊不甘於餘生庸庸碌碌,一邊又無法下定決心努力改變,於是不斷在熱血與逃避間徘徊,形成了“間歇性自律,持續性放縱”,最後垂頭喪氣的放棄。

這讓我想起了“破窗效應”:當一件不好的事或行為出現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放任它繼續壞下去。

我們天真的以為逼一下自己,就可以過上嚮往中自律的生活,但結果都慘敗收場,因為,你只是看起來努力而已。

巴菲特曾說過:“如果你在小事沒辦法約束自己,你在大的事情上也很可能不約束自己。所以要想變得自律要從小事情約束自己。

明白自己想要什麼,高度的自律,一定是發自內心的渴望。渴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變得更優秀。”

朋友悔恨的找我哭訴“第二次考研又失敗了!” 可作為“見證者”的我對這個結果一點也不意外。

其實,她為了這次考研曾足足“用心”準備了兩年。

在這期間,她買了好幾個倒計時表,不斷制定目標,反複寫每日任務,並且堅持去圖書館,時常學習到深夜。

結果,有次和她一起去圖書館,卻發現手機一響她立馬回复,然後喝水上廁所,看似很用功,其實真正有效學習不足一小時,帶去的資料書總共沒翻兩頁。

我很清楚的看著她渾渾噩噩浪費時間,臨近考試時變得焦慮卻不主動去改變,委婉的勸她,但她總有理由放任自己間歇性“放鬆”和安於現狀的墮落,最後考研失敗。

不自律的人生,就算被命運反复羞辱,也毫無還手之力,只能心灰意冷的被動接受。

自律並不是長跑比賽,而是由一場場短跑接力而成的。

我們不需要立很多flag,把目標變得遙不可及時直接放棄,而是要具體的小目標和計劃,然後一個個持續性的去實現,形成習慣。

著名小說家安東尼特羅洛普說:

“習慣這個東西,具有水滴石穿的力量。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如果你堅持去做,就能勝過那些艱難的大事。”

所以,與其表面自律,還不如不自律。

真正長久的自律,不是強求,不是盲目跟風,而是自覺而穩定的,是該奮鬥時,就專注沉浸其中,該放鬆的時候,適時放下好好休整。

成功並沒有什麼捷徑和秘訣,有計劃的學習、用心的努力加上不停歇的步伐,終會換來耀眼的成就。

 

持續性懶散的人,持續性一事無成

 

曾經有人對幾百位老人做過這樣的一項調查:“你們一生中最後悔的一件事情是什麼?”

有一半多的人回答:“最後悔由於年輕時不努力,而導致後來一事無成。”

吃不了自律的苦,就要接受平庸的罪。

胡適曾寫過這樣一則日記,讀完讓人忍俊不禁:

7月4日: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工,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打牌。

7月14日:打牌。

7月15日:打牌。

7月16日: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定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