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拖垮一個人的,是“沉沒成本”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覆水難收”,意思是指倒在地上的水難以收回,比喻事情已成定局,難以挽回。
道理很簡單,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還是會深陷其中:
就像吃飯,已經很撐了,吃不下去,但還要繼續吃,因為這頓飯花了不少錢;
像下廚,一不小心炒糊了,還是要吃,因為投入了足夠的時間;
Advertisements像看電影,看了一半,發現是爛片,但依舊繼續看,因為花了票錢;
.......
很多時候,因為付出了一些東西,比如時間、金錢,精力,所以就算再不好,我們也想堅持。
但是這背後的堅持有意義嗎?其實並沒有!
大多數時候,如果我們合理的算賬,就會發現:多數情況,越是堅持,損失越大,直到它將我們拖垮為止。
而這一切的根因,都源於“沉沒成本”。
01被沉沒成本拖垮的我們
什麼是“沉沒成本”?
按照百科的說法,是指以往發生的,但與當前決策無關的費用。
聽上去似乎挺簡單的,但做起來極難:
譬如投資理財,當下虧損了50%,你會忍痛割肉,果斷賣掉嗎?並不會,你會覺得都跌成這樣了,未來肯定會有逆轉,即便這隻股票再垃圾,你也會這麼告訴你自己,直到被再次打臉。
譬如賭博,你輸掉了很多錢,會果斷離場嗎?並不會,你會覺得我都這麼倒霉了,肯定馬上否極泰來,結果往往連褲衩都輸掉。
再譬如你選了一個糟糕的專業,但已經臨近畢業了,你選擇拋開專業去擇業嗎?並不會,你還是會覺得,我之前努力了十幾年,專業再不好,也比重頭開始強吧!
.......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認為再堅持一下下肯定有轉機!但現實往往事與願違,若是不能果斷放棄沉沒成本,只能損失更多。
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沉沒的成本”根本不算成本,和當下要做的決策其實毫無必然關係,只是情感上我們將其強行聯繫起來了。
從感知來考慮,我們總會認為認為凡有付出,必有收穫——前期投入了這麼多,繼續下去大概率會變好。
但現實不是這麼算的,如果方向錯了,只會更糟糕。
另一方面,大多數時候,由於得到的快樂其實並沒有辦法緩解失去的痛苦,這會逼著我們“賭紅了眼”,繼續下注。
02為什麼沉沒成本如此難捨棄?
舉個例子,你走在路上,看到地上有張100元鈔票,正準備彎腰去撿起來,不巧的是,一陣大風刮來,把這一百塊又給刮跑了。
這個時候你一定是很難過的。
奇怪的是,這一百塊錢本來也不是你的,刮跑就刮跑了唄,有啥好難過的?
但是,你就是會難過,覺得自己如果採用一些措施,就不會如此,自己是能夠挽回損失的。
心理學家把這種對損失更加敏感的底層心理狀態叫做損失規避。
關於這點,研究發現,這種損失所帶來的負效用是同樣收益所帶來的正效用的2.5倍。
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才會如此糾結,不可自拔。
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常常會發現A姑娘錯誤的愛上了某個渣男,因為之前投入太多了,甚至懷孕了。就勉強嫁了,結果婚後生活更悲慘,然後悲劇變成慘劇的故事。